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11-17 07:26:27
「啊!不聽英文歌,可少聽許多精采的作品呢!」阿Keith在替我可惜。
這個我也早知道,但既然我已選定方向,邁了一段不短的路,確然是必須走下去的,不管前面有的是黃鐵礦還是金礦。
「再者,喜歡中文歌的弟兄姊妹,爸爸媽媽,叔叔auntie……,真的是罪過嗎?」老同學黃嘉豪在《搖擺雙周》這樣的感嘆着,不過,這感嘆對我來說卻是一種精神支持。事實上,許多樂評人,包括自己在內,都不時抨擊本地的中文歌曲,外表看好像很多元化,有Rock,有電子,有Disco,真個眩目,這使許多本地的樂迷,以為中文歌曲已很進步,可是,當中並沒有真正的突破,依然十分保守。某樂評人這樣寫道:「例如:爵士樂,中文歌有放入爵士樂的可能嗎?根本沒可能,又例如較長的歌曲,如五、六分鐘長度的,他們就不聽。一直流行的所謂『中國小調』,如果真給國樂他們聽,他們一定會耍手擰頭。還有。現時粵語歌的所謂搖擺味道,根本是十分溫和的搖擺味,拿一些真正重型、粗獷的搖擺樂給這些聽眾聽,他們一定會說:怕怕。……」
目前的處境就像,耕着一塊永遠不可能把它變得肥沃的瘦田。但,我絕對不會離開,另覓肥田。縱使有時也忍不住把這可惡的瘦田咒罵,然而,卻始終相信它可以變成「有人爭」的耕地。不錯,或許就在山那邊,就可以找到一塊肥田,給你豐收的喜悅,但那裡缺乏熟悉的語言以及一份歸屬感,也就是所謂「根」。
也許,這裡還缺乏許多條件,故此始終難成氣候,畸型的填鴨教育,使我們的新一代幾乎都成了音樂盲,把假的音樂知識(某某樂隊幾時拆夥、某某歌手某年出過某張唱片)代替了真的音樂知識(甚麼是Rock?甚麼是和聲?作曲方法?編曲方法……),鑽進象牙塔的有正統音樂根砥的青少年又瞧不起中文歌曲;會作曲的又不會寫詞,會寫詞的又不會唱,可以三合一的又停留在創作沒頭沒腦的情情塔塔歌曲。
但基於上述的理由,我堅決守護它,有可能的話,也幫它一把,讓它快得到充分而成熟的條件。到那時,不聽英文歌,只聽中文歌,可欣賞到數不盡的值得我們自豪的作品。
* * * *
那天走上《搖擺》,搶了一份剛出版的《搖擺雙周》,翻看之餘,赫然自己地盤之下有一幅早見慣了的侯德健硬照,再下面是一大篇講侯德健去年一張大碟的文字。
「有人搶你飯碗了」《搖擺》的盧少編帶開玩笑的道。
老實說,誰不怕別人搶飯碗,不過,看了 Timmy 這篇「Memories Fade But……」倒是甘心讓盧少編這樣安排,因為,終於有個人替我幫幫腔,且讓我沉醉脫離「一把聲音」的孤獨無助時的喜悅,即使這只是短暫的兩個星期。
看了 Timmy 的洋洋大文,真個感觸良多,也感懷身世。我喜歡音樂,更喜歡言之有物、有啟發性的音樂,很可惜,這種音樂在用我們的母語來表達的中文歌曲之中,儼如沙漠中的水源那麼罕有,面對這個情景,有人也許就轉身他向,永遠置中文歌曲不顧,甚至還可能嘲笑起中文歌曲來。不過,我是很不甘心轉身他向的,我要堅守在這沙漠,只要發現到水源,我便四處向別人傳達這訊息以及我發現的喜悅,只要發現還有傻小子在這沙漠妄圖造出綠洲來,我更會四處替他搖旗吶喊壯聲威,可是,這幾年來,能夠這樣做的次數真個寥寥,而且所發現的還不是土生小子,而是台灣來的說國語的同胞。
回想當初答應小美為《搖擺》寫稿,也是抱着多個地盤可以使中文歌曲的好讓更多懂得欣當的樂迷重新發現。不過,當我寫下去的時候,發覺自己越來越孤立,甚至可能給《搖擺》的讀者視為自說自話的傻佬而已。
回心一想,為甚麼這麼多懂得欣賞的樂迷對中文歌曲毫無信心,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而這群自命懂得欣賞的樂迷們又可知道,你們毫無信心,謝絕嘗試的態度,無形中扼殺有心在中文歌曲上鬧革命的創作者,君不見我們土生的安格斯,為了生存,為了你們這群心目中只有外國搖擺的所謂懂得欣賞的樂迷,竟然以有性冇愛的歌來打頭陣,用意當然不是吸引你們。再者,真有誠意的夏韶聲、Chyna、「蟬」等等,你們又給過多少支持?
我相信,若侯德健是生於香港長於香港,他未必有這麼好的中文水平,未必有這麼容易出版自己的作品,因為,我們太缺乏像 Timmy 這種樂迷……
我曾聽說過,連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別人怎會尊重你,而現在,是連自己本土的音樂弱苗都不去尊之重之,那又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