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10-25 07:04:35
比較之二 節拍彈性不同
西方節拍中每拍時值變化的幅度是40-203∕分鐘,其變化性質是屬於數學式的彈性變量。1696年法國第一個節拍器便是這種彈性變量的產物。
中國節拍的彈性變化不同於西方,是根據需要自由伸縮式的彈性變量,而這種「自由」是只限於彈性自由,不允許絕對自由,它時時處處者受彈性應力的制約的,不准超出應力限度的一厘一毫。是被限定在節拍彈性變量之中的。中國節拍的各種板式中普遍存在着的彈性變量現象,用西方音樂理論是無法說通的。
比較之三 整散關係不同
西方節拍均有固定強弱結構(如單拍子、複拍子、混合拍子、變換拍子等),歐洲早期的「基礎韻律,全部都是三拍子」。
在中國節拍中原沒有三拍子,這與中國人自古以來忌單不忌雙的審美觀念和傳統習慣是一脈相承的。詩詞、歌樂都講究對稱,而最忌單數,到了近代西學東漸才出現「一板兩眼」。既然忌單數,為甚麼中國又有一拍子呢?我們的先祖認定「原者為萬物之本」,沒有一也就沒有其他,所以音樂中便有了一拍子。這種板式只擊板,以板計拍,板板相接,以音響累計拍數。在西方音樂中,則見不到這種拍子,他們認為只有強拍構不成拍子,他們的節拍是從二(一強一弱)開始的。
中國的「散板」在西方的節拍中也是見不到的。國內許多受西方音樂理論影響較深的人認為中國的散板「不規則」或是「無拍類」,有些教材則說它是「自由節拍」。實際上,散與整是相對而言。中國的「散板」有其特殊的強弱規律、輕重次序、長短尺寸、擊拍位置和彈性變量、斷連程式及音響質量等一整套嚴格的節拍規則,不是任人隨意處理的,更不是「自由節拍」。
比較之四 韻律性節拍不同
世界各國的音樂都經歷過韻律性節拍階段。但當定量性節拍成熟後,韻律性節拍便被取而代之,只有中國等少數國家仍保留至今。這種非均等律動的節拍形式從唐代的「句拍」一直延續到今天,是詞句、詞韻規定曲拍的產物。在當今戲曲唱腔中大量運用的這種韻律性節拍,想用西方理論加偶以說明,肯定會是徒勞的。
此外,王氏文中有一段談到:「當代有些音樂家把古代節拍說與現代節拍一樣完美,甚至不顧『音符說』產生和傳入我國的年代,就把3/4、4/4等拍號硬寫進古代樂譜中,把『強弱為拍』也強加在古代人頭上。張林認為唐宋時代的文人對節拍曾有過發現,但因那時音樂尚未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文人是以詞句或詞韻規定節拍的,所以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節拍。一些人抱住古代文人留下的句號、逗號不放,根本不清楚中國音樂節拍是『板眼節拍法』,考察中國節拍史就要考察板眼節拍法的歷史這一基本規律。」亦是不可忽視之言。我們很容易就把當代的觀念強加給古人,這就是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