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07-08 07:02:02
音樂家最重要的是音樂感,殷承宗的音樂感非常好。不僅對西洋音樂,對中國音樂的感覺也很好。這樣的人不多。民族音樂是有自己的特點的,由於音樂的類型不同,不是每個搞西洋音樂的人都能掌握好民族音樂的。「文革」以前,殷承宗接觸京劇的機會很少,但是,他對京劇卻能很有感情。接觸京劇後,他把京劇音樂同樣看作是一種很美的音樂,努力去表現它。殷承宗的學習是出於真心的,他學了唱腔,找到了京劇基本的節奏特點,寫了伴奏,再和京劇演唱者商榷,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和表現。
孫氏還引錄了報上有關殷承宗的訪問:「那時候我們沒有演出,成天就是搞創作,到處去體驗生活。為創作《紅燈記》,我去中國京劇團天天看京劇,去中國戲校拜師,幾乎看了一個月,甚麼唱段都會唱……現在的時代太商業,作曲家創作時先要20萬元才肯動筆,還不一定寫得好……而以前我們創作,是不可能去計較一分錢的。」
從這些敘述裡可知,鋼琴伴唱《紅燈記》裡的鋼琴部份的音樂,是絕不簡單的,不花費龐大的心血和精力去浸淫在京劇唱腔裡,是寫不出來的。而彈它也是一種極限級的挑戰,何況如果沒一點京劇音樂修養就根本彈不好。這些,作為普通的欣賞者是未必會想及的事情。事實上,孫玄齡還說:「(鋼琴伴唱《紅燈記》)等於把京胡伴奏的曲調放大到鋼琴上……當然,鋼琴不是京胡,有自己的語言……鋼琴可以發揮的地方,是在前奏、間奏和唱段結束時的尾奏部份上。的確,這些地方的發揮都比原來的京劇伴奏強,是可以欣賞的部份。在不脫離原劇情所規定的範圍內,鋼琴是很出色的,另外,在唱腔中一些小過門、小的連接上,鋼琴伴奏也衝開了約束,做了一些發揮,效果都很好」。大抵正是有這些讓鋼琴發揮的部份,鋼琴伴唱《紅燈記》自有它一份不可替代的魅力。
我們更不應忘記的是,鋼琴伴唱《紅燈記》還是一個里程碑,是第一次將鋼琴與京劇作有意思的嫁接,是在「文革」初期中國鋼琴瀕危之際的一次成功的投石問路,不但挽救了中國鋼琴的藝術,使之度過厄運,也為後來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以及其後的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奠定了堅實的輿論基礎。
最後筆者想說幾句題外話,而今很多音樂家,對自家的民間音樂很是陌生的,偶然為了「任務」,才急急去惡補一陣子,這樣寫出來的東西,雖然也算是有點民族音樂的味兒,但是一聽在熟悉傳統音樂的人耳裡,就感到只是半生不熟的飯菜,奈何是其實熟悉傳統音樂的人也日少了,即使半生不熟,一般人都無所謂地享用着。這種怪圈,筆者是無可奈何兼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