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06-20 07:23:18
點狀音響 ──例如彈、挑、摭、分所得的音
線狀音響 ──例如各種輪指所得的音
片(塊)狀音響 ──例如掃弦、拂弦所得的音
其實,相對於右手彈出的「實音」,琵琶還有以左手彈得的「虛音」。這一點,陳爽也有論及。
音響既有此三大類,於是技巧的運用便有多種的對比:點點對比(以不同技法所生的音色差異作對比)、點線對比、片線對比、點片對比等。
運用到傳統的琵琶文曲上,這些具有對比作用的技巧組合,還可以形成另外的對比。第一種是節奏上的對比,一般可統稱為「疏」、「密」的對比,使音樂產生「動靜」、「頓走」等流暢的氣韻。此處陳爽便聯想到中國傳統繪畫裡「盡量追求動的精神氣勢」、「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等畫論名言。第二種是音高上的對比,這是指通過左手推、拉、吟、揉、綽、注等技巧,使樂音產生音高上的變化,音高因而變得「不穩定」或處於「模糊狀態」。陳爽說:「這種模糊狀態,並非音『彈不清楚』,而是通過技術手段使原來的音符富於變化,呈現出精妙的韻味……書法家王羲之:『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在琵琶上用左手的各種技巧『行腔做韻』就好比『中國畫用筆的勾、皴、點、染、破……來使板滯者活之,呆板者破之,機械者鬆動之,……』」第三種是音色上的對比,這就是上文提到的左右手的虛實音的對比。
詳言之。用右手觸弦發出的聲音,音色明亮,是琵琶音響的基本;以左手指肚作「帶」、「打」、「擻」等技法撥弦發出的音響,相對於右手所彈的音,就有音響大小、強弱、光暗、剛柔等對比。琵琶文曲中常見當同樣的音高的音重複出現,相應的演奏技巧運用多數為不同音色對比的技巧,例如按音對空弦、實音對泛音、彈對擻、彈對雙彈等。陳爽於此又聯想到傳統繪畫中有「墨分五色」之說,即將墨色分為「黑、濃、濕、乾、淡」等,畫家認為如此才可「濃淡分明,畫出色調層次」,使畫面「乾裂秋風,潤含春雨」。
傳統的琵琶武曲,則多以「突出」為尚,即突出片狀音響、線狀音響以至特殊音響,以表現其恢宏的氣勢。不過,亦有演奏家提出「文曲武彈、武曲文彈」及「以形寫神」的主張。
陳爽寫道:「掃弦、拂弦在武曲中經常樂曲一開始便躍然而出,好像戰鬥的號角吹響,整首樂曲的風格一下就凸現出來,沒有一點懸念。很多演奏家都對這種開始的掃、拂非常重視。衛仲樂在談到《十面埋伏》開始部分的演奏時講『演奏上要含蓄有力,方能給人感覺氣魄很大,功力很深。在此我運用了欲強先弱、欲放先收的表現手法。前者的‛輪’在演奏上近一帶而過,着重把力用在後者‛拂’的點上,……又隨着速度的不斷加快、力度加強,重音更要突出在‛拂’,以利於急速演奏。出音剛柔相濟、聲音宏亮,使其氣魄更大』。」
由於武曲的表現內容需要,琵琶演奏技巧中應運而生一些能製造特殊音響效果的演奏技巧。比如模仿兵器相接、人喊馬嘶等場面的「絞弦」、「煞音」等……可謂武曲的一大特色。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無聲不可入」的特質。這類演奏技巧是傳統琵琶武曲「長於狀物」的極好寫照,使琵琶武曲的音響形態異常逼真、生動。
傳統琵琶曲,除了文曲、武曲,還有大曲,如《陽春古曲》、《燈月交輝》等。大曲的技巧運用,是盡用文、武曲裡的各種技巧,當然也包括噪音與樂音的巧妙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