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04-01 07:30:22
「到底粵語只是有限的地域語言。」顧嘉煇卻提出了他的看法:「中國語言應該統一,而這只是遲早的問題而已。當初我並不看好粵語流行曲,也想不到它的侵佔性如此厲害。現在的音樂及製作的水準已達到了顛峰狀態,相信受歡迎的程度日有一定限度的。至於說到發展方面,我看是不會有甚麼更進一步的了。」
正當粵語流行曲這個不中不西、性格似有似無的奇嬰完全站穩之時,不少怪胎也百花齊放地應運而生了,如打着知識分子、情新派為招牌的城市民歌、校園民歌,亦來勢洶洶,似乎也想在樂壇佔一席位。當我問
曇花一現也好,勢之所趨也好,畢竟後浪推前浪是正常的現象。但現在的樂壇,好的作品不多,雖然新人輩出,但仍未臻成熟,雖還未到青黃不接的緊張程度,但下一代仍然未能接棒。在這種情形下,作為一個樂壇前輩,是否有栽培新人的計劃呢?
「我沒有組織訓練班的打算。」
的確,不能奢望一個天才既是藝術家,又是理想家兼教育家。然而以顧氏在今日樂壇一枝獨秀式的地位及成就,若要扶掖或培養後進,實在不作他人想。但他又有他的想法,他的苦衷。
縱使香港樂壇不平衡地發展著,不少青年人仍愛發着走進娛樂圈的美夢。既沒有溫床,也沒有灌溉,大概我們只能從一個成功的作曲家身上找出光輝的原因了。
顧嘉煇的音樂特色在於清新、旋律優美,這當然得益於他的天才之外那稱固的音樂根基。他雖然獨尊流行音樂,但思想絕不狹隘,經常利用古典音樂融入流行音樂之中,例如近期作品《飛越十八層》的主題曲,就巧妙地加進了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替慣性的節奏加上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當武俠劇盛行的時候,他的作品大量地加入了定音鼓,增加了武士的威風,近期的則非常西化,可以說每一期各有特色。年前顧氏赴美深造,學習了最新的樂器運用以及和聲技巧。半年的學習,把作品水準提得更高,特別在和音方面,一些不協和弦已處理得更加完美。
觸角敏銳,當然是作曲家成功的條件之一,顧嘉煇也是這樣。就以和音來說,西方盛行和音,顧嘉煇已嗅到這一點的發展性,馬上把它帶到香港,現在,差不多大部份歌手都注意到這個問題了。
顧嘉煇謙虛地笑着說:「我仍然在吸收、學習,不過自己的個人風格差不多已定,你也感到了吧,我走的中庸之道。」
不單只顧氏的音樂是取中庸之道,在做人方面,也是不慍不火,不偏不倚,因而深得人緣,大家都喜歡親暱地稱他為「煇哥」。
我認為:不管是正統也好,流行也好、國語的或粵語的也好,只要能令人舒暢、滿足的都可以稱得上是藝術性的音樂。畢竟人類始終都需要這些來潔淨他們的靈魂,調劑他們的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