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03-29 08:32:39
1. 黃志華,《早期香港粵語流行曲(1950-1974)》,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5月初版,頁227。
2. 影片首映日期是
3. 影片首映日期是1968年4月10日。
4. 影片首映日期是
5. 影片首映日期是
6. 影片首映日期是
7. 影片首映日期是
8. 影片首映日期是
9. 影片首映日期是1968年9月20日。
10. 「海萃」是電影公司名字。
11. 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5《摩登色彩──邁進1960年代》,香港電影資料館2008年初版,頁29~30。
12. 原文見Lawrence Grossberg的Is there a Fan in the house?:The Affective Sensibility of Fandom,筆者所據的是中譯版本,收於《粉絲文化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初版,頁135。
13. 可見中譯版本《Wow效應:流行文化如何抓得住你》,台灣貓頭鷹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頁29~30。
14. 黃志華,「雅俗不共賞」,《信報》文化版,
15. 歌曲的正確名字應為《夜總會之歌》。
16. 電影《廣州三日屠城記》插曲,胡麗天詞,梁以忠曲。影片首映於
17. 電影《紅豆曲》插曲,王維、邵鐵鴻詞,邵鐵鴻曲。影片首映於
18. 電影《蝴蝶夫人》插曲,吳一嘯詞,胡文森曲。影片首映於
19. 電影《紅菱血》上集插曲,唐滌生詞,王粵生曲。影片首映於
20. 影片首映日期是
21. 同註釋1,頁189~194。
22. 中國民間音樂術語,「同頭」指多段曲調或曲詞都有同樣的起句,「合尾」指多段曲調或曲詞都有同樣的結束句。
23. 粵劇粵曲界的術語,即譜曲者又或者是演唱者根據唱詞的聲調的音高走勢添加枝葉,衍生成動聽而可歌的旋律。
24. 影片首映日期是
25. 影片首映日期是
26. 影片首映日期是
27. 有關這個類型的粵語片的論述,筆者最早見到的是何思穎的論文「珍姐邦:奉旨打男人的女人」,見第二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特刊《躁動的一代:六十年代粵片新星》,頁34,香港市政局1996年初版。
28. 電影《郎如春日風》插曲,影片於
29. 同名電影主題曲,影片於
30. 同名電影主題曲,影片於
31. 同名電影插曲,影片於
32. 張伯瑜,「論中國當代民族器樂發展中傳統音樂思維的丟失」,《人民音樂》2009年1月號,頁60~61。
33. 電影《蝴蝶夫人》插曲,影片於
34. 電影《紅菱血》下集插曲,影片於1951年10月10日首次公映。
35. 同名電影主題曲,影片於
36. 同名電影主題曲,電影於
37. 電影《後窗》插曲,影片於
38. 電影《雙鳳仇》插曲,影片於
39. 同名電影主題曲,影片於
40. 電影《碧血金釵》第三集插曲,影片於
41. 同名電影主題曲,影片於
42. 影片於1968年3月20日首次公映。
43. 影片於
44. 影片分別於
45. 影片分別於
46. 黃志華,「中樂老友話當年」,《信報》文化版,
47. 影片於
48. 影片於
49. 影片於
50. 影片於
51. 影片於
52. 同註釋46。
53. 此事是筆者親聽盧國沾說的。
54. 此事是筆者親聽于粦憶述的。
55. 參見盧國沾,《歌詞的背後》,坤林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頁226~228。
56. 筆者非常記得,在《雙星報喜》首唱這首《鐵塔凌雲》的時候,就有交代是許冠文先寫詞,再由許冠傑譜曲的。吳俊雄著的《此時此處許冠傑》(天窗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亦可印證這事,見該書46~47頁。
57. 同註釋1。
58. 歌曲原名《銀塘吐艷》,參見註釋19。
59. 七十年代後期,汪明荃曾重新灌唱過《痴情淚》,八十年代中期,林姍姍也重新灌唱過《勁草嬌花》。
60. 可參見黃志華,《粵語流行曲四十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12月初版,頁142~143。
61. 同上,頁112~116。
62. 其實形成粵語流行曲的「現代感」還有許多因素,如歌手的形象,唱片的包裝等等,由於非本論文的討論重點,恕從略。
63. 值得指出的是許冠傑在1970年代中期轉唱粵語流行曲時,方言歌詞的比重甚大,而且也頗受歡迎,但數年之後,粵語歌使用方言的越來越少,以至可以說是完全被放棄。
64. 羅永生,「後殖民評論與文化政治」,《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初版,頁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