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68809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9-01-31 07:53:40

 
  這篇文字原刊於香港的《聯合音樂》198312月號(出版者是聯合音樂院),原文標題是「易劍泉老師軼事」。易劍泉是著名廣東音樂《鳥投林》的創作者,讀靳永棠先生這篇文章,對易氏的認識會大大加深。
 
  我認識易劍泉老師是在五十年代初期,當時因為他的樂隊欠了一個人吹笛子,由巢昭豪先生介紹我認識他,老師為人健談喜客,他住在灣仔的一層小閣樓,地方小小,卻座上客常滿,從此,我也做了他家的常客,後來更做了他的學生,跟他學唱京曲,差不多每晚都去,直到深夜才走。
 
  當時,老師組織了「正風社」,樂隊成員有巢昭豪、陳宇昭、周鑑鈞(為戰前廣州民眾教育館樂工班班長,他稱老師作「易主任」)、李壽鑒、林漢章、羅洪、劉滔、馬祥、蘇鳴鳳和我,共約十多人,「正風社」曾經演出過幾次,都是義演籌款性質,一次在銅鑼灣皇仁書院禮堂,同場演出有「江南彈詞」,盛獻三唱廣東彈詞(南音),呂振原琵琶獨奏,嚴保羅口技表演等節目(這是我參加正風社的第一次演出);一次在北角麗池夜總會,同場演出有馬師曾、紅線女合演《馬牛戲婚》、盧家熾樂隊拍和,一次在半島酒店,也是慈善餐舞會,一次是《星島日報》假英京酒家舉行,好像是報慶聯歡之類,同場還有許多伶星演出,還有一次好像是麗的呼聲(有線廣播電台,當時還未有電視)舉辦的週末晚會,地點已忘記了,以上幾次演出,都是由崔凌霄表演雙扇舞(是中國式的紙摺扇,由易師母特製,一面紅色,另一面銀色)都有詞曲配合,載歌載舞,麗的週末晚會那一次,還有一齣小歌劇《小放牛》(原為弋陽腔小歌劇,為已故京劇老藝人王長林首本戲之一,以一個幾十歲的老翁,扮演活潑天真的小牧童,維妙維肖,十分難得)老師將劇中對白,改為廣州話,曲詞則仍用中州韻唱出,由崔凌霄飾演小村女,陳源仔(忘記了他的名字,其父為鐘聲慈善社粵劇組名演員陳文川)飾演小牧童,在我的記憶中,就是演出過這幾次。
 
  居港期間,老師教過幾個學生,計有崔凌霄(現在廣州曲藝團)、陳家珍(即麗的呼聲播音明星陳怡,現居美國)、呂紅(呂文成的長女,現居美國)、辛賜卿(小明星腔歌伶,已息影)、蘇鳴鳳(一位丰滿型的女士,天生一副玉喉)、吳麗雅(製片家陸雲峰太太、四五十年代歌星)、陳源仔和我,此外還有幾個跟老師學過兩三句的,不算他的正式學生。

 

  老師在香港寫過幾首詞曲,計有:《小涼州》、《長門月》、《如花美眷》、《春到人間》等,可能還有,但我已記不起了,這幾首都是有詞有曲,用中州韻唱,配合雙扇舞、盤舞用,他又曾經替老詞人劉伯端先生寫的幾首詞,譜上音樂,也是用中州韻唱。

 

  比較老一輩的廣州人,對「素社」的名字一定不會陌生,「素社」就是老師創辦的一個雅集,素社社址,初期在廣州茘枝灣河畔,後來在廣州河南嶺南大學附近,建立了「素社新村」,時作詩畫琴棋雅集,其中最熱鬧、最大規模的,便是音樂會了,所有當時的音樂名家,都是素社的座上客,如呂文成、梁以忠、張瓊仙、蔡保羅、陳文達、邵鐵鴻、蘇蔭階、錢廣仁(錢大叔)、葉孔昭、陳雲裳、紫羅蘭、李願聞、劉天一、楊升傑等(還有許多我未知道的),濟濟一堂,極一時之盛!

 

  當時易老師任職於廣州民眾教育館,他組織了一隊大規模的中樂隊,名為「健全樂」,上述的音樂家,都參加過「健全樂」的演奏。民眾教育館又開設一個「樂工班」,專門訓練中樂的吹打人材,組織了陳容龐大的吹打樂隊,演奏老師的作品。陳濟棠主粵時代,廣州曾主辦過一次三日三夜的「出會大遊行」(時間和香港慶祝英皇喬治六世加冕的大遊行差不多),領隊先行的就是民眾教育館樂工班大樂隊,當時我還是一個小孩子,但還留有很深刻印象,樂隊足有一百幾十人(或更多),個個精神飽滿,制服鮮明,步代整齊,音量雄壯,可算得空前絕後。樂工班成員中,現居香港的有葉細和李壽鋆,是粵劇戲班裡的上手(吹嗩吶、橫笛兼打勾鑼),可能還有其他我不認識的。

 

  《驚濤》、《狂歡》、《迷離》、《醉月》這幾首廣東音樂譜子,從二三十年代一直流行到現在,曲名與內容十分貼切,是陳文達在「素社」時期的作品,這幾首曲的名字都是易老師改的,改名是老師的絕活之一,包括曲名和人名,他的學生陳雲裳(原名陳民強)、紫羅蘭、芳艷芬(原名梁燕芳)、崔凌霄(原名崔曼萍),她們的藝名都是易老師的傑作。

 

  五十年代,老師寫過兩首電影插曲,第一次是《不如歸》,是芳艷芬、張瑛主演的時裝片,老師編劇,他把崔凌霄、雙扇舞和他的詞曲《小涼州》帶上銀幕;第二次是白燕、張活游主演的古裝片《孔雀東南飛》,開場的一首序曲,潘焯作詞,老師作曲,這兩首曲的收音,都是由我吹笛子的。

 

  關於《鳥投林》這首老師的名曲,最初並不是二胡獨奏曲,是由幾件樂器齊奏的,第一次灌錄唱片,老師也有份,當時他彈月琴,用一個小孩子的口吹玩具模仿小鳥的叫聲,後來才由呂文成把它發展成為二胡(高胡)獨奏曲,呂文成又發明用二胡模仿鳥聲,許多玩廣東音樂的人都知道,而老師和「成伯」生前也對我講過。

 

  老師已於七一年逝世,距今已有十二年了,他是一位學者,藝術家,一生致力藝術,淡薄名利,是一位忠厚長者,更是一位誨人不倦的好老師!

 

  老師:我永遠懷念您!

 

                                                                        一九八三年十月

 

 

 

 
 
 
 
 
 
 
 
 
 
 
 
 
 
 
 
 
 
 
阅读(5201) | 评论(7)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黃志華2009-02-03 08:27:43

偶查電影資料館的資料,《不如歸》首映於1954年12月25日,該片是易劍泉親任監製。《小涼州》作曲者的署名是易健盦。另一影片《孔雀東南飛》,首映日期為1956年1月12日,電影歌曲作曲者同樣以易健盦署名。但據網頁上的資料,曲詞只是節錄古樂府詩句,而不是由潘焯作詞。 但值得注意的是,網頁上說到: 名音樂家盧家熾、黎寶銘、李願聞、潘焯、羅寶祥和鄺海量以本片(孔雀東南飛)故事編撰成七闋新曲, 於香港電台播出. 這卻是值得注意的事情。

黃志華2009-02-03 08:27:43

偶查電影資料館的資料,《不如歸》首映於1954年12月25日,該片是易劍泉親任監製。《小涼州》作曲者的署名是易健盦。另一影片《孔雀東南飛》,首映日期為1956年1月12日,電影歌曲作曲者同樣以易健盦署名。但據網頁上的資料,曲詞只是節錄古樂府詩句,而不是由潘焯作詞。 但值得注意的是,網頁上說到: 名音樂家盧家熾、黎寶銘、李願聞、潘焯、羅寶祥和鄺海量以本片(孔雀東南飛)故事編撰成七闋新曲, 於香港電台播出. 這卻是值得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