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覺用二胡玩奏廣東音樂的乙反調樂曲,比以前得心應手些,比方說用尺五線以至仮上線來演奏時,乙、反二音的音準都較有把握了。而筆者也驀地想到,廣東音樂乙反調的著名樂曲《昭君怨》、《雙聲恨》和《禪院鐘聲》都共有一個似乎是廣東音樂獨有的曲式:先是一大段慢板,然後接尾聲,這尾聲須奏三次,第一次極慢,第二次加快,第三次速度再加快,越快越好,到最後一個樂句才突然放慢。這種尾聲奏法,無以名之,且隨意的稱之為「龍門三鼓浪」。
「龍門三鼓浪」,這種奇特的曲式,不知道外省的民間音樂有沒有,這方面委實孤漏寡聞,需要各方網友賜教。而即在廣東音樂裡,其實例子也不多見,恰恰就僅是上舉的三首乙反調名曲《昭君怨》、《雙聲恨》和《禪院鐘聲》罷了,筆者嘗試翻過一本《呂文成廣東音樂曲選》(廣東省民間音樂研究室編,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並不見有哪首作品在尾聲處使用「龍門三鼓浪」。又翻過《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廣東音樂曲集》(廣州出版社2005年12月初版),亦不見有。似乎,「龍門三鼓浪」就僅見於那三首乙反名曲而已。是耶?非耶?還待日後請教高人如余其偉大師和鄭偉滔先生。
當然,筆者認為,這種「龍門三鼓浪」的模式,實在也不宜多用,僅見於三首著名的乙反名曲,也就夠了,要是幾十首幾百首廣東音樂都如此這般「龍門三鼓浪」,不悶死才怪。不過,許冠傑時代開始以來的粵語流行曲,肯定未有用過,誰有膽用它一用呢?
阅读(18244) | 评论(36)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