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8-10-20 07:27:34
是的,香港老粵語片是個寶藏,不同的人會從中發掘出不同的奇珍,正如筆者這一陣子就不斷發掘出當中竟有不少原創歌曲作品,至少顛覆了一般人以為粵語老片無原創音樂和歌曲的刻板印象!
這裡要謝謝Highyun兄極速的告知相關的視頻地址,現在就把它鏈接在此,方便各位觀賞重溫:
chinaunix网友2008-10-23 22:23:32
這部片子有幾個部分學生頗有同感。 于粦先生所言先詞後曲,作詞人必應了解作曲技法,才易寫出可用曲式技法創作的樂曲,這也是與學生以前的看法是相同的。詞,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文體,是不能只採用一般詩文的創作手法創作的,還應配合音樂創作的特殊性來寫作才行。《一水隔天涯》這樣的作品是非常的典型,A1+A2+B+A2曲式。實際上先詞後曲還可以作更多種的嘗試,但詞人與作曲家的配合溝通還是比較重要。此外,詞人本身的音樂素質也是一個有利因素,就如片段中所指出,左几先生本身也是通曉二胡,音樂素養無疑為其創作《一水隔天涯》三個的A段以及中間轉出的B段提供了很有利的支持。請注意A段六個樂句、B段四個樂句的落音,相鄰樂句兩兩之間均構成低高相間的交錯性搭配,這是最容易譜曲的一種組合。 下半部分的評述說到,當時製作成本所限,常邀粵劇詞人西曲配中詞,似乎印證了學生以前謂電影配樂填詞轉化過程(由多轉少,由具體敘事改成抽象概括),與傳統戲曲(詞人、演唱者)有莫大關係的假設。 片中另一段比較有共鳴的評述,就是說當年歌曲少修飾,現在歌曲多修飾。頗有意思,在此就先不贅言了。
chinaunix网友2008-10-23 22:23:32
這部片子有幾個部分學生頗有同感。 于粦先生所言先詞後曲,作詞人必應了解作曲技法,才易寫出可用曲式技法創作的樂曲,這也是與學生以前的看法是相同的。詞,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文體,是不能只採用一般詩文的創作手法創作的,還應配合音樂創作的特殊性來寫作才行。《一水隔天涯》這樣的作品是非常的典型,A1+A2+B+A2曲式。實際上先詞後曲還可以作更多種的嘗試,但詞人與作曲家的配合溝通還是比較重要。此外,詞人本身的音樂素質也是一個有利因素,就如片段中所指出,左几先生本身也是通曉二胡,音樂素養無疑為其創作《一水隔天涯》三個的A段以及中間轉出的B段提供了很有利的支持。請注意A段六個樂句、B段四個樂句的落音,相鄰樂句兩兩之間均構成低高相間的交錯性搭配,這是最容易譜曲的一種組合。 下半部分的評述說到,當時製作成本所限,常邀粵劇詞人西曲配中詞,似乎印證了學生以前謂電影配樂填詞轉化過程(由多轉少,由具體敘事改成抽象概括),與傳統戲曲(詞人、演唱者)有莫大關係的假設。 片中另一段比較有共鳴的評述,就是說當年歌曲少修飾,現在歌曲多修飾。頗有意思,在此就先不贅言了。
chinaunix网友2008-10-23 22:23:32
這部片子有幾個部分學生頗有同感。 于粦先生所言先詞後曲,作詞人必應了解作曲技法,才易寫出可用曲式技法創作的樂曲,這也是與學生以前的看法是相同的。詞,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文體,是不能只採用一般詩文的創作手法創作的,還應配合音樂創作的特殊性來寫作才行。《一水隔天涯》這樣的作品是非常的典型,A1+A2+B+A2曲式。實際上先詞後曲還可以作更多種的嘗試,但詞人與作曲家的配合溝通還是比較重要。此外,詞人本身的音樂素質也是一個有利因素,就如片段中所指出,左几先生本身也是通曉二胡,音樂素養無疑為其創作《一水隔天涯》三個的A段以及中間轉出的B段提供了很有利的支持。請注意A段六個樂句、B段四個樂句的落音,相鄰樂句兩兩之間均構成低高相間的交錯性搭配,這是最容易譜曲的一種組合。 下半部分的評述說到,當時製作成本所限,常邀粵劇詞人西曲配中詞,似乎印證了學生以前謂電影配樂填詞轉化過程(由多轉少,由具體敘事改成抽象概括),與傳統戲曲(詞人、演唱者)有莫大關係的假設。 片中另一段比較有共鳴的評述,就是說當年歌曲少修飾,現在歌曲多修飾。頗有意思,在此就先不贅言了。
chinaunix网友2008-10-23 22:23:32
這部片子有幾個部分學生頗有同感。 于粦先生所言先詞後曲,作詞人必應了解作曲技法,才易寫出可用曲式技法創作的樂曲,這也是與學生以前的看法是相同的。詞,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文體,是不能只採用一般詩文的創作手法創作的,還應配合音樂創作的特殊性來寫作才行。《一水隔天涯》這樣的作品是非常的典型,A1+A2+B+A2曲式。實際上先詞後曲還可以作更多種的嘗試,但詞人與作曲家的配合溝通還是比較重要。此外,詞人本身的音樂素質也是一個有利因素,就如片段中所指出,左几先生本身也是通曉二胡,音樂素養無疑為其創作《一水隔天涯》三個的A段以及中間轉出的B段提供了很有利的支持。請注意A段六個樂句、B段四個樂句的落音,相鄰樂句兩兩之間均構成低高相間的交錯性搭配,這是最容易譜曲的一種組合。 下半部分的評述說到,當時製作成本所限,常邀粵劇詞人西曲配中詞,似乎印證了學生以前謂電影配樂填詞轉化過程(由多轉少,由具體敘事改成抽象概括),與傳統戲曲(詞人、演唱者)有莫大關係的假設。 片中另一段比較有共鳴的評述,就是說當年歌曲少修飾,現在歌曲多修飾。頗有意思,在此就先不贅言了。
chinaunix网友2008-10-23 22:23:32
這部片子有幾個部分學生頗有同感。 于粦先生所言先詞後曲,作詞人必應了解作曲技法,才易寫出可用曲式技法創作的樂曲,這也是與學生以前的看法是相同的。詞,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文體,是不能只採用一般詩文的創作手法創作的,還應配合音樂創作的特殊性來寫作才行。《一水隔天涯》這樣的作品是非常的典型,A1+A2+B+A2曲式。實際上先詞後曲還可以作更多種的嘗試,但詞人與作曲家的配合溝通還是比較重要。此外,詞人本身的音樂素質也是一個有利因素,就如片段中所指出,左几先生本身也是通曉二胡,音樂素養無疑為其創作《一水隔天涯》三個的A段以及中間轉出的B段提供了很有利的支持。請注意A段六個樂句、B段四個樂句的落音,相鄰樂句兩兩之間均構成低高相間的交錯性搭配,這是最容易譜曲的一種組合。 下半部分的評述說到,當時製作成本所限,常邀粵劇詞人西曲配中詞,似乎印證了學生以前謂電影配樂填詞轉化過程(由多轉少,由具體敘事改成抽象概括),與傳統戲曲(詞人、演唱者)有莫大關係的假設。 片中另一段比較有共鳴的評述,就是說當年歌曲少修飾,現在歌曲多修飾。頗有意思,在此就先不贅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