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829300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8-08-08 08:07:48

 
  比起來,羅文在舞台上的酷兒表演,是大膽得多,出位得多,比方在香港電台製作的《不死傳奇》的第一輯:「羅文」,作曲家林慕德在節目中的第四節說:「(《激光中》)應該是廣東流行曲第一首rap歌……我們想不到他可以把這隻歌唱得這麼『姣』。我覺得沒有男士能像他那樣『姣』去演繹其他廣東歌。坦白說,世界上我亦未聽過,只他一個,可謂經典中的經典,尤其是他唱的那聲『嘻』……」記當年,羅文為了宣傳《仲夏夜》這張爵士味甚濃烈的唱片,還曾為某周刊拍了裸照,這又是一次大膽的舉動。傳媒都認為是香港男藝人中的第一個拍裸照並公開的。由於這次裸照拍攝,年代久遠,連《明報周刊》都把拍攝年份弄錯了,認為是198316,其實是不對的,應該是1981年。說起來,在所見到的資料裡,對羅文的酷兒表演作正面肯定的論述並不多,陶傑的一篇短文是其中的異數:「但其實羅文還有許多個。『勵志的羅文』之外,還有『物質的羅文』……還有『另類性愛觀的羅文』──此一『核心的羅文』,才最真實、最豐富、最多姿多采:同性戀、易服癖、變性的渴求,甚至可能還有S&M。這一切,才是羅文一切創意的泉源,才是羅文生命動力的一副內燃機……他不是甚麼儒家,而是玩家,他不是教師高官家長歪曲的Good Old Boy,而是更像Boy George一樣的全方位超級Naughty Boy。」17
 
  在《不死傳奇》的「羅文專輯」裡,第三節中剪輯了1989年的時候許金鋒在香港電台的《相對論》節目裡訪問羅文的片段,是值得我們細味的:

 

許金鋒:你創造形象的時候,有人覺得你形象挑逗,是向社會的道德標準挑戰,有沒有這種意味?

羅文:其實我每次遭到抨擊,例如以前的《波斯貓》,或後來的《乜都抝》,我以實際行動回應,我是不會屈服於大眾的抨擊,或許我凡事都快人一步。例如《波斯貓》,當時仍未有人唱這類型歌曲,我是第一個,但現在已經有很多歌星唱這類題目。

許金鋒:但會否覺香港在道德標準方面有雙重標準?

羅文:有的,我覺得香港很多方面都很先進,但在某些小事上卻很落後。

 

這裡羅文說凡事都快人一步,不會屈服於大眾的抨擊,這委實是值得他引以為傲的。比方說當年演繹《波斯貓》,以帶挑逗的聲線,增加觀眾的性幻想,引起輿論嘩然。事實上,《波斯貓》的歌詞前大部份都玩錯摸,加上羅文的「挑逗」性演繹,在在都是要加強聽者的性幻想,至於歌詞到底是不是寫貓都不重要了。這等於許冠傑的《尖沙嘴Susie》,用四段半的篇幅描繪Susie的放蕩,到最後兩句才來正面的勸告:「但願阿Susie光陰咪亂散,青春一去空悲嘆」頭重尾輕的結構是一樣的。不管怎樣,從許金鋒的訪問裡,可見到羅文是承認「形象挑逗」的,並以快人一步為傲,那才是重點。

 

  不過,假如他真是同性戀者,在「出櫃」方面,相信是他少數做不到快人一步的事情之一。

 

  再者,審視一下多年來羅文所唱的而且比較流行的歌曲,則所謂事事快人一步,題材卻不離異性戀範疇,不離男性對女性的慾望與凝望。比如上述的那首《波斯貓》,就是男性對女性的慾望的投射。又如比《波斯貓》更早期的一首《身體語言》,則是男性凝望女性的典型例子。至於以同性戀為題材的歌曲,羅文應該是沒有唱過的。不過,這一點筆者目前是沒法作絕對的肯定的,因為實在沒有條件遍查羅文灌唱過的歌曲,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使他唱過,也不是先行者,因為人們公認的,第一首以同性戀為題材的粵語流行歌曲是徐日勤作曲、向雪懷填詞、鍾鎮濤主唱的《壞了的指南針》,面世年份是1984年。

 

 

 

結語

 

  據劉達臨的《中國性史圖鑒》第五章所述:「中國歷史上對同性戀最早的記載是《雜說》中所謂『孌童始於皇帝』……如果『孌童始於皇帝』是事實的話,可以說同性戀是和中國的歷史共存了……在著名的《詩經》中,經後代學者考證,有不少內容都是『兩男相悅』之詞,例如『子衿』、『狡童』、『山有扶蘇』、『褰裳』、『揚之水』等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上有崇尚美男之風,記載也更詳細了,這些記載有許多以後都成了成語典故。例如魏王和他的男寵龍陽君、楚王和安陵君、衛靈公和彌之瑕,以及漢朝的文帝之與鄧通、哀帝之與董賢等等,都是歷史上著名的同性戀故事。『安陵』、『龍陽』、『分桃』、『斷袖』等,都成為同性戀的代名詞了。」18

 

  在同一章裡,劉達臨還指出:「同性戀一直流傳後世,經久不衰。值得注意的是,當歐洲處於黑暗的中世紀,同性戀者往往被處死甚至被施以火刑的時候,中國社會對同性戀的能度相當寬容,而且從宮廷到民間不少人是沉溺於此的……士人除妻妾外,還有年少俊美的書僮,這些書僮伴主人出外或遠遊,往往也是主人的性伴侶。清代的名士鄭板橋就身邊的幾個僮僕都相好過,到老了還有這種嗜好。」19「在明、清兩代,民間的同性戀之風也很盛,在有些地區,甚至於形成了一種風俗。例如『契』這個字在福建就是指男性間的性關係……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十分重視家庭關係和家庭形式,所以同性戀關係也要以父子、兄弟、姐妹相稱。」20

 

  由以上的文獻,我們了解到古代中國,從遠古到明、清兩代,同性戀之風都頗盛,而且人們對它是比較寬容的。袁枚在《子不語》裡寫出「兔兒神」與「雙花廟」的故事,如筆者在前篇所說,既與袁枚自己的開明態度有關,或者亦間接反映了當時對待同性戀確是較寬容的。

 

  然而,倒反是當代的華人社會,對同性戀者的敵意頗大,如黃潔梅(Day Wong)在一篇英語論文裡指出:「Many Hong Kong people still viewed homosexual conduct as “sick”, “sinful”, “morally wrong”, or objectionable for reasons of conscience, or religious or cultural tradition.21由此而形成形形式式的性階層間的壓迫,使很多同性戀者不能堂堂正正公開性取向。像本文後篇裡對羅文的性取向的小小探討,答案其實是謎,只有一點可以肯定,羅文的酷兒表演很多方面都快人一步,唯獨是同性戀題材這個燙手山芋,他就放棄做先行者了。

 

  把袁枚和羅文作比較,首先是見到:同是華人社會,原來對同性戀的態度並不是一樣的,是今苛於昔的。其次,袁枚以他的筆寫下同性戀的神話傳說,間接的為同性戀者爭得一點發聲空間,其中「兔兒神」更獲當代借用,使這神話平添了豐富的新意義。而羅文在這方面相比之下就有點遺憾,要是他的大膽作風再大膽一點,敢唱以同性戀為題材的歌曲,為備受敵視的同性戀者多發一點聲音,這樣他的酷兒表演就更有意思了。

 

 

 

 

註:

1.          原文只有斷句,無現代標點,也無分段。文中的現代標點為筆者所加,段落也是筆者所分。

2.          據《詳註子不語》註者桃源山人所註:「木蘭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後人謂孌童曰兔,本此。」

3.          據《詳註子不語》註者桃源山人所註:「齊景公善姣,有羽人視景公。公使左右問之,對曰,竊姣公也。公欲殺之。晏子曰,於法不宜殺也,見晏子春秋。」

4.          據《詳註子不語》註者桃源山人所註:泮宮即古代學宮,初入學為生員者稱為「入泮」。

5.          周、孫二人是否同性戀,恐難考證,大抵是小說家之言而已。《三國志.吳書》的《周瑜傳》只是這樣記述:「瑜長壯有姿貌……豎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得喬公二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

6.          見《袁枚的思想與人生》頁153,宋致新著,南京出版社19981月第1版。

7.          173,所據書本同上。

8.          193,所據書本同上。

9.          196,所據書本同上。

10.      64~65,所據書本同上。

11.      見《另一個世界──中國歷史上的變態行為考察》頁32,彭衛著,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月第1版。

12.      33,所據書本同上。

13.      見《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頁25,洛楓著,香港三聯書店20083月第1版。

14.      見《明報周刊》1771期頁23320021019出版。

15.      見《明報周刊》頁93,期數及出版日期同上。

16.      見《明報周刊》頁230,期數及出版日期同上。

17.      見《明報》副刊陶傑「黃金冒險號」專欄,見報日期20021025

18.      《中國性史圖鑒》頁167~168,劉達臨著,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7月第2版。

19.      168~170,所據書本同上。

20.      171,所據書本同上。

21.      Wong Kit Mui Day “(Post-)identity Politics and Anti-Normalization:(Homo)Sexual Rights Movement”, in Agnes S. Ku and Ngai Pun(ed.) Remaking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Community, Nation, and the Global C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200.

 

 

 

 

 

 

 

 

 
 
 
 
 
 
 
 
 
 
 
 
 
 
 
 
 
 
阅读(247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