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8-08-04 06:59:49
下半場的曲目,則主要在呈現廣東音樂的兼容能力,比方說《將軍令》原是北方樂曲,到成為黃飛鴻電影的主題音樂之後,廣東人都視之為本省的音樂作品了。其他如《醒獅》、《驚濤》等作品,作曲者寫的時候都融入了不少西方音樂元素,而當晚更以西方樂器主奏,《醒獅》的主奏樂器是木琴,《驚濤》的主奏樂器是小提琴。不過筆者覺得當晚小提琴的音量不足,幾乎遭樂隊的聲浪淹沒。
音樂會上最讓觀眾開懷的是嗩吶與樂隊所奏的《鳳閣恩仇未了情》,也就是《明月千里寄相思》+《胡地蠻歌》。說到《胡地蠻歌》,甚富傳奇色彩,它是據寫好的曲詞譜成的,但長長而且結構較鬆散的曲調,並沒有削弱它的感染力,從一九六二年誕生至今,一直都很受歡迎。當晚,哨吶演奏家盧偉良以沒有按孔的「卡腔」(嗩吶的一種)和小嗩吶交替演奏,以此模擬平喉和子喉的對唱,維肖維妙。尤其是每次以「卡腔」來模仿麥炳榮的低沉腔調,觀眾都禁不住笑起來,實在有趣嘛!其實「卡腔」是南方很少用的樂器,而是次北為南用,效果是新奇的。
音樂會的下半場,還有一節合奏是讓「粵樂在香江」的工作坊學員也有機會參加演奏的,這對於參加的學員來說,無疑是一大鼓舞,也是一次難得的音樂經驗。期望日後別的音樂推廣活動也能借鏡這種做法。
按:本文昨天發表於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