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8-07-28 08:23:00
平 上 去 入
東(dung) 董(dung) 凍(dung) 督(duk)
陰(yɐm) 飲(yɐm) 蔭(yɐm) 泣(yɐp)
兵(bing) 丙(bing) 並(bing) 碧(bik)
元(yuen) 軟(yuen) 願(yuen) 月(yuet)
棉(min) 免(min) 麵(min) 滅(mit)
心(sɐm) 沈(sɐm) 滲(sɐm) 濕(sɐp)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第四列
熟悉了這種唱聲法,自然也可以用來識別粵語的九聲的。但我們必須對此法有多一點的認識,不然可能弄出不少誤會。首先,這唱聲法只能唱出八個粵語聲調,其中的「中入聲」是缺席的!其次是這種唱法,乃是三個舒聲的同聲母韻母的字配一個入聲字,其匹配是有規律的,並不能胡來,見表二:
表二
平上去舒聲 入聲
m尾 → p尾
n尾 → t尾
ng尾 → k尾
再回看表一,就可以更明白這種規律。除了表二所列的三類鼻音韻母,其他的韻母是沒有辦法配得確定的入聲字音的,比如
;葉yip?
而(yi) 以(yi) 二(yi) "熱yit?
9 亦yik?
到底「而」,「以」,「二」之後配的是「葉」(p尾)、「熱」( t尾)還是「亦」(k尾)?是完全沒法確定的,好像都行,好像都不行。筆者的意見是除了表二所列的三類鼻音韻母,其他的韻母最好不配入聲字,只唱平上去三聲。
還有一項需注意,這種唱聲法,所配的入聲字,嚴格來說其韻母是跟其餘平上去三個聲調的韻母是不同的。例如,在
東dung──董dung──凍dung──督duk
這組字裡,「東」、「董」、「凍」三個字的韻母皆是ung,其韻母是相同的,但「督」的韻母是uk,相比起ung,是兩個不相同的韻母。初學者容易忽略了這一點。
表三
高音區 低音區
平 上 去 入 平 上 去 入
分 粉 訓 弗 焚 奮 份 佛
因 忍 印 一 人 引 刃 日
些 寫 瀉 蛇 社 射
夫 虎 副 扶 婦 負
需 水 稅 垂 緒 睡
威 委 畏 遺 偉 胃
霜 想 相 常 上 尚
奄 掩 厭 鹽 染 驗
衣 倚 意 移 以 二
休 柚 幼 油 有 右
表四
高平 高上 高去 低平 低上 低去 高入 中入 低入
三 九 四 零 五 二 一 八 六
他 想 去 元 朗 住 一 百 日
當 講 到 民 憤 事 碧 血 熱
高 手 鑽 研 每 步 必 殺 着
輕 走 過 田 野 路 不 吃 力
香 港 靠 誰 領 導 出 惡 局
表三、表四是另一些或可幫助大家掌握粵語九聲的字表。又,表四裡的恰好包含九聲的例句諸如「高手鑽研每步必殺着」等,可說是一個有趣的「填詞遊戲」,歡迎網友提供其他新句例。
從以上幾篇,我們知道,粵語的去聲字與平聲字只有高低音之別,此外再無其他區別,所以粵語裡,平聲和去聲其實可視為同一家族,比如說,我們或者應該單以平聲稱之,然後分四種音高:諸如「高平」、「中平」、「低平」、「極低平」。這裡「中平」相當於現在的「高去」聲、「低平」相當於現在的「低去」聲。理論上,粵語從音高分,有四級,即la, so, mi, re,從音勢分,則有三個家族,即平聲家族、上聲家族、入聲家族,以四個級別乘三個家族,當有十二個類別,即如下面表五所列的:
表五
la so mi re
平聲家族 高平 高去 低去 低平
上聲家族 高上 低上 新增上聲1 新增上聲2
入聲家族 高入 中入 低入 新增入聲
但理論還理論,尤其上聲字須從較低音處向上滑來讀,但「mi級」、「re級」字音的音高本身已頗低,「新增上聲1」和「新增上聲2」在這種情況下,要「從較低音處向上滑」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已無法再找到「低處」,故此實際上是沒有存在的價值的,因為「低上」與「高去」已頗難區別,「新增上聲1」跟「低去」;「新增上聲2」跟「低平」就更難有區別,失卻憑音表義的作用。「新增入聲」情況較好,但看來也是低沉得太厲害,不好讀!由是想到,三個「家族」,以平聲家族聲音最能綿長,因此當音高低至「re級」,還是較容易發音。所以,筆者相信現存的粵語九聲是一個很好的自然選擇的結果。
最後,附上下面一個圖表,它旨在呈示粵語九個聲調的散佈情況及其與古代的「平仄」的關係。古代的「平聲」,也就是現在粵語裡的高平聲和低平聲,而「仄聲」則是粵語裡的「上」、「去」、「入」聲。圖中,「三九四零五二一八六」是分別代表了粵語的九個聲調的,在表四就已展示過,現再覆述一次:
高平 高上 高去 低平 低上 低去 高入 中入 低入
三 九 四 零 五 二 一 八 六
chinaunix网友2008-07-28 09:54:40
哈哈,老師這一篇琳琅滿目,估計要讓粵語的初學者看到汗流浹背。 這六篇文章中,用首調唱名法介紹粵語聲調,是一種很好的講解辦法。 學生建議老師修改一下幾篇文章的聲調名稱,最好統一用「高平」、「低平」、「高去」、「低去」之類的高低兩調,避免前面用「高平」,後面又出來一個「陰平」,雖是同一概念,但這樣容易讓不明就里的人混淆了。 學生認為去聲與平聲依然有較大的不同,不宜將其混為一族。特別是「高去」聲,最為有力,宜於表達激越堅決的感情,如國歌中「前進、前進、前進進」,用粵語讀之,處於高去位置的「進」字表達了很堅定的意向,這種表情效果是用平聲字完全無法達到的。 粵語平仄體系必與古平仄體系大為不同,亦有其自身特色,不宜拘泥古法以平仄分野,反可自為一體以高低定調。學生認為大體可依老師最後一圖,「一」(高入)、「三」(高平)、「九」(高上)顯然為「高」調,其餘為「低」調。而於「低」調中,可酌情分出「中」調,如「四」(高去)、「五」(低上)和「八」(中入),其餘為嚴格之「低」調。以此三種調的高低,始可論填詞入律;如以古平仄體系,則必定無所適從。 而中調的「高去」、「低上」、「中入」三聲中,「低上」
chinaunix网友2008-07-28 09:54:40
哈哈,老師這一篇琳琅滿目,估計要讓粵語的初學者看到汗流浹背。 這六篇文章中,用首調唱名法介紹粵語聲調,是一種很好的講解辦法。 學生建議老師修改一下幾篇文章的聲調名稱,最好統一用「高平」、「低平」、「高去」、「低去」之類的高低兩調,避免前面用「高平」,後面又出來一個「陰平」,雖是同一概念,但這樣容易讓不明就里的人混淆了。 學生認為去聲與平聲依然有較大的不同,不宜將其混為一族。特別是「高去」聲,最為有力,宜於表達激越堅決的感情,如國歌中「前進、前進、前進進」,用粵語讀之,處於高去位置的「進」字表達了很堅定的意向,這種表情效果是用平聲字完全無法達到的。 粵語平仄體系必與古平仄體系大為不同,亦有其自身特色,不宜拘泥古法以平仄分野,反可自為一體以高低定調。學生認為大體可依老師最後一圖,「一」(高入)、「三」(高平)、「九」(高上)顯然為「高」調,其餘為「低」調。而於「低」調中,可酌情分出「中」調,如「四」(高去)、「五」(低上)和「八」(中入),其餘為嚴格之「低」調。以此三種調的高低,始可論填詞入律;如以古平仄體系,則必定無所適從。 而中調的「高去」、「低上」、「中入」三聲中,「低上」
chinaunix网友2008-07-28 09:54:40
哈哈,老師這一篇琳琅滿目,估計要讓粵語的初學者看到汗流浹背。 這六篇文章中,用首調唱名法介紹粵語聲調,是一種很好的講解辦法。 學生建議老師修改一下幾篇文章的聲調名稱,最好統一用「高平」、「低平」、「高去」、「低去」之類的高低兩調,避免前面用「高平」,後面又出來一個「陰平」,雖是同一概念,但這樣容易讓不明就里的人混淆了。 學生認為去聲與平聲依然有較大的不同,不宜將其混為一族。特別是「高去」聲,最為有力,宜於表達激越堅決的感情,如國歌中「前進、前進、前進進」,用粵語讀之,處於高去位置的「進」字表達了很堅定的意向,這種表情效果是用平聲字完全無法達到的。 粵語平仄體系必與古平仄體系大為不同,亦有其自身特色,不宜拘泥古法以平仄分野,反可自為一體以高低定調。學生認為大體可依老師最後一圖,「一」(高入)、「三」(高平)、「九」(高上)顯然為「高」調,其餘為「低」調。而於「低」調中,可酌情分出「中」調,如「四」(高去)、「五」(低上)和「八」(中入),其餘為嚴格之「低」調。以此三種調的高低,始可論填詞入律;如以古平仄體系,則必定無所適從。 而中調的「高去」、「低上」、「中入」三聲中,「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