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8-06-19 07:06:30
在構思的過程中,從長大的回憶中不斷追索對阿Sam的印象。無錯,他使人難忘的功績和威水史實在很多:中文廣東歌的開山鼻祖、賣座冠軍電影的紀錄保持者,鬼馬的老友記、人生哲理的提點者、同舟共濟的香港人。
自問,阿Sam的確是自己偶像之一。但,對於喜歡和欣賞他的層面和程度,卻又不是百分百,也不是全方位。無錯,他在七三、七四年間開始轉唱通俗廣東歌的嘗試,的確闖開新局面,不過,我們也似乎忘記了,其實當時他的《鬼馬雙星》雖是街知巷聞,但反對聲音亦曾響起,指其過份媚俗。這些言語的衛道氣氛很快便被洪洪潮流所衝淡。大氣候所趨,隨着母語流行曲漸在七十年代打穩根基,阿Sam的江湖地位也日益穩固,而他的鬼馬、人生、諷刺歌也越出越多。這些作品背後的作者,除了阿Sam之外,我們又有沒有忘記了,原來以打油詩著名的黎彼得也有一份兒。
最後,大部人也認同的就是阿Sam和香港人的情懷。他除了在生活小節上與民同慶《財神到》、同樂於《打雀英雄傳》,到了香港出現信心問題,他也曾唱過《洋紫荊》、《那裡是吾家》,及九十年代的《同舟共濟》、《香港製造》和《年青人》等作品。誠然,這些都是阿Sam符號的內容之一,在致敬和回顧時都會稱讚他「夠香港、救香港」。不過,撫心自問,在音樂和歌詞上,又有沒有人忘記了自己曾經覺得肉麻呢!?
阿Sam,實在令香港人難忘,因為這是一個傳奇。
阿Sam,我們也忘記了一些點滴,而這些點滴令你更活生生的使我們感到你。
在羣眾意識中,集體記憶,集體遺忘,但願我們能夠記着真真實實和完完整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