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信報》刊了一篇鄭國江的訪問,標題是「沒有勵志歌的時代」。鄭Sir在訪問中感嘆地說:「你說我寫很多勵志歌,因為你聽得多;但最後沒出街,所以你沒聽過的勵志歌更多。我當年常游說DJ多播一些勵志歌,雖然都是情歌幾時都是最多人聽……但我的信念是,你永不知甚麼時候,那些勵志歌剛好可叫一些絕望的人重新振作的。」
鄭老師又說:「我有件事特別想講,很多人問,很喜歡你的歌,為何不寫了?我們要明白,我以前寫所謂辛酸,我們一說滄桑、荊棘、奮鬥,已勾起很多故事了。但這一代的年輕人知甚麼是辛酸嗎?他們飯來張口、錢來張手。我們以前用到『滄海桑田』、『荊棘滿途』,現代這一輩不知你在說啥。現在?奮甚麼鬥?我不合格也可升班,老師還生怕升得慢我會跳樓,年輕人只擔心女孩子接不接他的電話。唱片公司不會做虧本生意的。」然後訪問者附和道:所以我們不再聽到「莫再悲,莫再傷,遇到悲哀休誇張。」換成了「願可做你,腳下那堆爛泥。」是否這一代已不再需要勵志歌了?
讀到這兩段,的確叫香港很多新中年感慨不已。勵志歌之有無,原來也是社會風氣的一個很好的指標,實在,當滿城舉國皆注目那些私房寫真,希哥與嬌姐的勵志歌可以怎樣唱?羅文的《幾許風雨》(抑或是惡搞版的《幾許瘋語》以至《幾許豐乳》)濟事嗎?網友遊行反警權需要勵志歌嗎?尷尬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一首《我要教好這些學生》嗎?
說到這是個沒有勵志歌的時代,我倒想起,那個始創勵志歌的時代,該是五十年代吧,周聰──是「歌神之父」,不是許冠傑──的「一支竹會易折彎,幾支竹一紮斷折難……」那時並不是勵個人之志,而是勵眾人之志,期待大眾團結渡難關,而社會越西化、越富裕,這種守望相助的傳統精神,就越是像去如黃鶴。也就是說,到了鄭國江時代,已由勵眾人之志嬗遞為勵個人之志,而今更是不需勵志!
阅读(7152) | 评论(28)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