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10-16 08:01:15
笙是以用蠟點簧之法調律,而調律的方式是「母律居中八五度調律法」,這方法並不見於典籍記載,卻是在民間代代相傳的。據學者對傳統十七管笙的音律的研究,傳統笙師所調出的音律,傾向於十二平均律,音差最大不超過13音分,也就是說,這樣的笙律完全可以滿足轉十二個調的需要。然而,這些傳統笙師既不識古代律呂名義,也不曉西洋樂理的ABCD,只是用師傳的「母律居中八五度調律法」來調律,他們的調律法完全是傳統的、經驗型的。可是現在,民間有的笙匠開始用樂器店出售的調音器調諧笙律,民間使用的十七管笙也大多已經十二律不齊備,傳統的「母律居中八五度調律法」也漸被遺忘,幸有民間字譜抄本把它記載下來。事實上,歷史上執筆撰史書者不諳樂律、不識精華,以至徒尚空洞的言論,真正有價值的樂工、樂家之學,對歷史上音樂實踐的正確解釋幾乎不見記載。
傳統笙管樂可能已有數千年的十二律的藝術實踐,這實踐,沒有玄深的理論、沒有獨尊黃鐘的迂腐,也不用繁複的數學演算,憑的只是人的聽覺和勇於實踐探索的聰慧。中國的祖先是智慧的,他們深諳「樂不過以聽耳」的道理,總結出「耳之察和也,在清濁之間,其察清濁也,不過一人之所勝」(《國語.周語下》)。
「律也者,本之人聲」(《律呂精義.內篇五》),古代音律的絕對高度一定與人的聽覺和嗓音生理有微妙的因果關係,十七管笙的音域與人聲歌唱的自然音域完全相當就是佐證。從笙律的穩定性推度,歷代宮廷修樂定律的行為可能對樂工實踐並沒有產生本質的干預,樂工可能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樂工要在恰當的音域歌唱,要用熟練的技法演奏熟悉的樂器,要旋宮轉調,十二律怎麼可能變來變去呢?十二律不會改變,歷代皇朝變來變去的只是十二律的名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