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0055401
  • 博文数量: 4598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9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8)

文章存档

2024年(1)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7-10-08 08:52:16

 
  在下不是數學教師,也不是蕭文強博士的學生,但是,博士於在下來說,是師,也是友。
 
  跟博士結緣,最初是為了某個數學問題,寫信向他請教。然後,就開始了這段亦師亦友的情誼,可謂「數學緣源數學玄」。
 
  由此可見,數學除了是一般所說的頭腦體操,也可以讓人結識到朋友的,至少我自己的經歷是如此。這些由「數學玄」而得的「數學緣」,少說也有五六段。這些數學朋友,都有一項共同特徵──討論起數學問題的時候,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所以每次接到數學朋友的書信,讀起來都如沐春風。
 
  博士給我的數學信件,不但有這一項特徵,而且還往往很深而廣地剖析問題,常常讓我大大得益,也教我常常很不好意思,因為我並不是他的學生,卻分明要他做着循循善誘的老師角色,佔用了他公餘的時間。

 

  跟博士的數學書信緣,追溯起來,是始於一九九六年,但在下對博士的大名及其大作,是早就聽聞、早就拜讀的。事實上,早在七十年代後期,我就買了他的著作《為甚麼要學習數學:數學發展史給我們的啟發》。有一次,我在《大公報》上看到有關蕭博士的訪問,立刻剪了下來,還記下了見報日期(那時候我不是每幅剪報都會記下見報日期的),是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九日。九十年代初,《信報》的《教育眼》專欄不時有蕭博士的大文,這也是我喜歡閱讀的。

 

  我從來都很贊同博士的「數學觀」,就如他在《大公報》的那次訪問中對記者說的:

 

  「數學不單是一項技能,更加是鍛鍊思維的一項訓練,而更重要的,數學是一種文化活動。……

  數學如果只作為一種技能,與一般人是可以毫無關連的,但若把數學看作一種文化活動,則好像音樂、文學、舞蹈、歷史、科學……等一樣,可以豐富我們精神生活的內容。……在交際場合,人們在文化方面的話題多是音樂、舞蹈、文學歷史、科學……等方面,那有人談數學的?所以我們都無話可說,而且有點渾身不安,但當人們把數學看成一種文化活動時,我們還會無話可說嗎?」

 

  其實,博士這套「數學觀」,相信是多年來一以貫之的。記得在他寄給我的書信中,有一次附上了他在九二年在某期《遠見雜誌》寫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

 

  「許多人不高興別人指出他對藝術、音樂、文學、歷史、科學所知甚少,卻毫不介意別人指出他對數學一竅不通。許多人甚至自認不懂數學,說這話時,縱非喜形於色,至少心安理得。」

 

  這不就是「數學是一種文化活動」的變奏嗎?

 

  我亦有不少類似的經驗,我既喜歡數學,也喜歡文學、音樂,而我可以跟文學家聊聊音樂,跟音樂家聊聊文學,可是千萬不要跟文學家或音樂家聊數學,否則只會自討沒趣,使雙方沒法聊下去。

 

  另一方面也如是,猜燈謎、對對聯、玩樂器都算是文娛活動,但卻很少有人會將一起做些趣味的數學小題目,看誰做得又多又好視為「文娛」活動。但我個人卻肯定把探究數學問題看作「消遣」的,其功能跟玩玩樂器、下下棋、寫寫詩詞是完全一樣的。大抵,當大多數人都覺得數學是可以「文娛」一下的時候,它就可以「文化」起來了。

 

  說到底,人們心底中對數學的印象,都源於教育,而我們的數學教育肯定大有問題,亦其主要病源:當是沒法讓學生感到數學是好玩的,也沒法讓學生感受到鑽研數學問題是可以帶來莫大的樂趣,可以視為「消遣」吧!

 

  寫到這裡,很想回憶一下,是誰讓我及怎樣使我愛把數學視作「消遣」的?

 

  第一個讓我感到數學好玩的,應是我的小學補老師。他常常讓我做一些趣味的數學小題目,不但讓我感到數學的好玩,也讓我感受到思考數學的樂趣。

 

  第二個讓我感到數學好玩的,並不是人,而是好些趣味課外數學讀本。我是小學時代開始讀數學課外書的了,只是,年代太遙遠了,這些書很多都沒有保留到今天,只記得某一兩本應是喚作《一百個趣味數學問題》之類吧。反而初中所讀的,不少都保留至今天,而且記憶猶新。像《圓和二次方程》、《從孫子的「神奇妙算」談起》、《從楊輝三角形談起》等都是。

 

  第三個讓我感到數學好玩的,不只一個人,而是幾位都是喜歡數學的同學,彼此切磋交流,份外投契,也份外覺得數學也是一種很好的「消遣」。

 

  這樣的數算,數了三個都未數到學校裡的數學老師,似乎我當時接受的數學教育是很有問題的,當然,也不排除在下是個別情況。可是,同樣情況其實也出現在別的學科,以我自己而言,學校裡的作文課從來都不曾讓我感到寫作好玩,喜歡寫詩、填詞、對對聯、猜燈謎,全都是在課外培養的。

 

 

 

  本文原來的標題是「數學緣源數學玄」,是應香港數學教育學會所邀,為《蕭文強教授榮休文集》而寫的,該書在零五年六月初版。這裡只是摘取了文章的前三份一多一點的篇幅,而今的用意旨在點出「數學跟文娛活動為何很難扣連在一起」?

 

  聽說文化研究是沒有界限的,「數學跟文娛活動為何很難扣連在一起」應該就是一個很有趣很新鮮的文化研究題目。

 

 

 

 

 相關文章:藝術、影視作品裡的數學

 

 
 
 
 
 
 
 
 
 
 
 
 
 
 
 
 
 
 
 
 
 
阅读(3412)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林振強長篇(25)

下一篇:林振強長篇(26)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