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把琵琶與小提琴、鋼琴等西洋樂器做個比較。四弦小提琴定型於四百多年前,第一架鋼琴問世到現在更是不到三百年,千年的琵琶與百年的小提琴、鋼琴相比,後者樂曲數量之多,是前者望塵莫及的……琵琶與西洋小提琴、鋼琴在曲目數量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民族器樂同西洋器樂在實力上的差距。了解民族樂器的人都會看到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從業餘選手到演奏大師,彈的曲目幾乎一樣;不同演奏家所刻的光盤、磁帶曲目也大同小異。造成這種曲目選擇上的尷尬與無奈現象的原因,是可供選擇的曲目實在太少了!」
在《劉德海琵琶藝術國際研討會文集》裡,讀到某篇論文有這樣的論說,委實發人深省。在同一書裡,另一篇論文提到的現象,與上文亦多少有點關係的。
「據我所了解,大部人知道的琵琶曲目也就是傳統武曲《十面埋伏》、傳統文曲《春江花月夜》和當代作品《彝族舞曲》。好聽的音樂作品都到哪兒去了?……當今市面上有一些現代作品,聽眾完全不知所云。有的創作者像發瘋了一樣只顧進行自身的內心宣洩,而全然不顧受眾的感覺,……」
確然是的,筆者自己也很緬懷建國頭三十年的民族器樂創作的輝煌歲月,那時候的作品既有創意,也很親民,而且也常常能灌成唱片(那時全國只有一家唱片公司竟然也是優點)向全國發行,可以說每一張民樂唱片都是那樣吸引的。
八十年代開始,民樂創作就開始被「當代化」、「前衛化」,動不動便是協奏曲,或者是為幾件樂器而寫的甚麼實驗音樂等,毫不親民。而唱片業變型並面對市場後,亦亂如七國,能灌成唱片的民樂新作十中無一。單這兩項變化,像我等原是酷愛民樂的小民都變得沒法再愛。
總覺得民樂是太快走進「當代化」、「前衛化」這幢摩天大樓裡去,我倒希望它還是快快回頭,回到「人民」的質樸房子裡去。
但是,它還有可能回頭嗎?
阅读(2161)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