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05-25 09:01:35
音樂會上另一首觀眾非常熟悉的樂曲:高胡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我想樂團對此曲亦是輕車熟路,得心應手。對於聽眾而言,《梁祝》一首一尾的愛情主題是最動聽的,但對於演奏家而言,展開部才是最考工夫的,我也很喜歡辛小玲在那些緊拉慢唱的段落的處理,很能表現其中的戲曲韻味。
同是拉高胡,辛小玲奏《彩雲追月》的時候,採用粵式雙腿夾琴筒的方法演奏,看來是想讓音樂廣東風味濃一點,但效果不太明顯,聽這曲子,曾期待把原曲的尾段亦奏出來,結果卻沒有,是有點失望的。
音樂會上的兩首大型胡琴曲《夜深沉》與《烏蘇里吟》,前者版本眾多,是觀眾非常熟悉的京味曲子,當晚所奏的版本,極能表現京胡及京二胡的特色,後半亦能渲染出逼人的音樂氣勢。至於雙二胡協奏曲《烏蘇里吟》,場刊上對樂曲以至樂曲作者的介紹都過於簡短了,至少也該說明這部作品當初乃劉錫津專為辛氏姊妹而創作的吧!提到劉錫津,筆者首先想起的是他的名作月琴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其實劉錫津出生於哈爾濱,其作品向來滿帶北國風情,而且音樂都是側重傳統風味的。這次是筆者首次聽《烏蘇里吟》,感到其實三個樂章都是三部曲式的傳統結構,但旋律肯定是優美的,應該可以成為傳世之作。
巧的是,音樂會上作世界首演的委約創作,梅廣釗寫的《小棕林之海》雖然不乏現代技法,但感覺上卻是比較傳統的,至少還是寫了不少旋律感較強的線條。這跟整個音樂會的其他曲目變得很協調。
是晚音樂會,獨奏者的琴音常嫌音量細小,音響的調校看來是有欠平衡。此外,從是晚音樂會曲目選擇的傾向傳統,筆者便想到,一個專業的中樂團,除了要多奏些當代作曲家的新作,滿足作曲家發表新作的需要,實在也應該要考慮觀眾的需要,他們很想聽中樂團奏一些經典而傳統的中樂名曲,但可能渴望了很多年都盼望不到。
本文昨天在《大公報》刊出,此是原稿,與見報文字略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