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輯文字是九三年的時候在《成報》「歌與樂」專欄中發表的。要是今天才來讀這本《中國音樂節拍法》,大抵其「閱讀報告」的面貌會很不同吧!
近年,開始有人省悟,當代人們學習音樂理論,無論是中是港是台,都一概以西洋音樂理論為正宗,認為「較科學」,但這樣培養出來的音樂人,耳朵只會適合聽貝多芬、巴哈,而絕對不理解京劇音樂、江南絲竹,因為那根本是完全不同體系的音樂。
換句話說,中國音樂雖貌似不科學,但她是自成體系的,有一套不成文的音樂理論,是與西洋音樂理論大異其趣的。可惜,自五四新文化以來,許多音樂教育者竟意識不到這一點,以至鑄成大錯,成了今天的局面,每個學音樂的人只理解貝多芬、巴哈,不理解古琴音樂、說唱音樂,都說要研究中國音樂須待他們學罷西洋音樂理論後再嘗試接觸中國音樂的ABC,真要說一聲:「有冇搞錯!」
近日,讀到一本內容豐富的《中國音樂節拍法》,更加發人深省。
這書是由王鳳桐(書上有時又作「王風桐」)和張林合著的(中國文聯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二人從人們認為再簡單不過的拍子問題,發現了極不尋常的大問題,再一次證明,以西洋音樂理論套用到中國音樂中,生出極多謬誤,使中國音樂遭到誤解。
如著者在前言中說:
對於研究音階發展史,感興趣的人多……至於節拍發展史卻很少有人問及,甚至在許多人心目中是個極簡單的問題……由於人們沒有把它當回事,它就和人們開了場大玩笑,諸多音樂史家因為唐、宋曲譜節拍問題爭論不休。如果我們能夠把我國(及世界)音樂節拍法發展歷史捋順,這將有助於一系列音樂史學研究……也許能更深入地揭示中國節拍發展史的真迹。
筆者卻覺得,王、張此著作,何止有助於釐清中國音樂史學上的種種問題,也是一本引導我們認識中國音樂理論的好書。
阅读(2772)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