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音樂節拍法》一書裡,著者亦指出:
我們民族音樂和聲因素不如西方發達,可是在節拍的運用上要遠比他們高妙,節拍不僅是組織音樂的一種手段,它本身就是音樂的一種組織……用節拍自身快、慢、整、散變化作為音樂的重要因素,板式(節拍形式)比西方節拍形式豐富,板式自身的變化更是其他各國民族音樂不具備的。在板式變化體音樂中,節拍的作用不僅僅是組織(特別是組織節奏)功能,還有突出的表現功能,它是一種擴大了的節奏形式,它自身的變換就有極強的表現力,加之它的特殊的板眼音響方式,抒情的慢板、平鋪的中板、激動的快板,言不得語不得的散板、複調式的流水板,況且每種板法又有多種功能,非一句定語所能概括。中國音樂節拍功能的發揮可以和西方音樂和聲比美。
筆者由此而想到,這種比較,恐怕是只限於中國戲曲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的比較吧,至於論到西方流行音樂,在節奏變化方面恐怕就不那麼差,應跟中國戲曲音樂的節奏變化「旗鼓相當」。
然而筆者也留意到,西方流行音樂在節奏上變化雖豐富,但似乎還是比較機械化,較欠彈性,遠不如中國戲曲音樂裡那種彈性節拍,有時簡直令一些「半桶水」音樂人無從捉摸(反而,外行人卻不用捉摸,只會感至有其魅力、趣味)。
中國流行音樂要弄出自己的一套來,其實是否應該在節奏手法方面向自己的中國戲曲音樂取經,發展出一種外國人覺得神乎其技的節奏體系來呢?
阅读(2078)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