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04-19 09:13:02
漸變得激動的歌聲,讓我們感覺到詞人強調的正是「全為愛!曾為愛!」這兩句父親當年的答話。
這是由陳永良作曲編曲、林夕填詞的《兒歌》的首二段,當中,把童年的快樂、生命的傷感、愛的迷惑交織在一起,讓旁觀的觀眾隱隱感受到箇中的苦澀,可是嚴格來說,這還是這首歌詞的序幕部份,副歌甫展開,音樂就變得噪動,節奏也強勁很多,林夕的詞,寫得更憤慨!
爸媽恩愛又為何常對罵,一生相處又為何無話,童話已變作笑話,這是我的家,還是各有各在牆壁下?怎麼戀愛後仍然難放下?怎麼天與地總要有家?何日我再與別人建立我的家,還望我雙親告訴我吧!
黃翊這首《兒歌》的副歌,憤慨地問了多個問題,而我們至此才清楚知道,原來又是這樣的悲劇:破碎家庭的後代,一直留有陰影,不敢戀愛,又或者戀愛起來總怕不會有好結局。
歌中那小伙子,正是恨他自己到了戀愛階段,還放不下父母經常罵戰冷戰的陰影,也開始懷疑,是否一定要戀愛,一定要找個伴侶建立家庭。他生出這樣的疑問,亦可見內心的苦痛徬徨。陳永良寫的曲子,總不忘表演他的小號,悲怨的樂音,更好的襯托出詞中主角的鬱悶情緒。
詞人在另兩段主歌,仍不斷搬出詞中主角自感諷刺的場景,目的自是讓那種心痛感覺更形深化。
林夕這詞,結構平密,取材新而用筆亦深刻,只是,詞中有一句似應可改得更妥貼,那就是「只怨天地何必生我像他人」,依愚見理解,「何必」改作「何不」,似乎更通達上文下理。
我向來不會問朋友的家事,所以,倒是近來在網上看到一些有關林夕的舊訪問,才知林夕的童年,是非常不快樂的,而這《兒歌》,現在看來,亦可能有他童年往事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