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篇文字,是九二年的時候發表在《成報》「歌與樂」專欄的,旨在提醒人們不要因為許冠傑「退休」而掀起的「敬神運動」中,把一切功業都視為是屬於許冠傑的。只是人微言輕,這三篇文字裡提到的「錯案」,其實至今還成為很多人的「香港樂壇常識」。以訛傳訛的威力,有時真讓人「無力正乾坤」。
「歌神」已經準備到外地繼續「收退休金」,而本地的傳媒,仍不時在談論他。
如早一陣子,秋子在他報便申明:「許冠傑演唱會受歡迎是一回事,若說香港當年粵語流行曲潮流由他創,我則有所保留……」其實,這真是一個很難明白的現象:九二的許冠傑已幾乎使所有香港人產生錯誤記憶,在腦海中烙下一個錯體香港故事!
在《許冠傑光榮引退匯群星》之前,有「有許冠傑才開始有粵語流行曲」這個錯誤印象,已是十分普遍的印在人們腦海,在《匯群星》之日,大量嘉賓恭維之餘不忘再去強化這印象(連蕭芳芳都這樣做,夫復何言),於是「有許冠傑才開始有粵語流行曲」的說法,更深入人心。
又有誰會留意,《許冠傑光榮引退匯群星》舉行後不數天,亞視曾請來鄭君綿唱五、六十年代粵語名曲《飛哥跌落坑渠》,無線的《歡樂今宵》也做了一次《粵語流行曲黃金歲月當年情》,請來前於許冠傑時代的鄭錦昌大唱《唐山大兄》、《鴛鴦江》。
我想有留意陳浩德在《粵語流行曲黃金歲月當年情》所說的就更少了。陳浩德道:「我原是打band的,灌唱片也原想灌英文歌,卻因為鄭錦昌的粵語歌太流行,唱片公司老闆要我灌粵語碟。」
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這三十多年歲月,許冠傑之於鄭錦昌,前者自是「勝者」,受盡一切「黃袍」的加身,包括附麗上錯體的香港粵語流行曲故事。群眾的眼睛也有不雪亮的時候,至少,因許冠傑而起的這個錯體香港故事,就可能在群眾中永錯下去。
阅读(2289) | 评论(8)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