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745370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7-03-31 07:06:14

 
 
  在圖書館翻閱最新一期的《明報月刊》,讀到容若前輩說,葉嘉瑩教授在教古典詩詞的時候,如果要向學生朗誦這些詩詞作品,會選擇用粵語而不用普通話,原因當然是粵語更近一點古漢語,以之朗誦古詩詞,更能體會古詩詞在聲韻間的韻味與情思。
 
  容若前輩說出了以粵語朗誦古詩詞的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我也經常強調的──粵語保留了古漢語裡的入聲字,普通話是完全沒有入聲字的。另一個原因則是我忽略了的──粵語也保留了古漢語裡的合口音(又稱「閉口音」,古代似乎更通行這個說法),這些也是已從普通話裡消失掉的東西。
 
  「閉口音」即以m綴尾而成字音的鼻音韻母,(按:粵語中的入聲裡也有「閉口音」,但在本篇裡不擬談及了)現今的粵語有三個這樣的韻母,分別是「」、「」、「」(也就是古代《中原音韻》裡的「監咸」、「侵尋」、「廉纖」這三個韻部)。與「閉口音」相對而言的則有「開口音」,即以n綴尾而成字音的鼻音韻母,即粵語裡「」、「」、「」。
 
  「閉口音」是有它獨特的音韻色彩的,朗讀時的感覺是幽暗深沉(注意「幽暗深沉」這四個字在粵音裡就有三個是「閉口音」哩!)的,很多古典詩詞,都獨用「閉口音」來押韻,以粵語讀之,就別有韻味。

 

  比方說白居易的一闋《憶江南》:

 

                江南好

                風景舊曾(按此字粵音宜讀如「啱」)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

                能不憶江

 

  又或楊萬里的短詩《又自贊》

 

                清風索我

                明月勸我

                醉倒落花前

                天地為衾

 

  大抵只有用粵語讀之,才能從看似豁達明亮的字面裡感受到詩人心底裡的幽暗的情感。

 

  古人對於開口韻與閉口韻是嚴格區分的,等閒不容通押,譬如元代王驥德《曲禁》四十條,其中一條就是禁開閉口韻同押!可是,也有學者注意到,其實早在南宋,閉口字音就開始從北方消失,並舉辛棄疾的一首《清平樂》(繞床饑鼠)為例,其下片云: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其中「南」是閉口音,「顏」、「山」為開口音。而這並非辛詞中的孤例,其他例子還有《定風波》(春到蓬壼特地晴)及《西江月》(一柱中峰擎遠碧)。辛棄疾是從北方投奔南方者,他的詞閉口與開口混押,正好說明閉口字音在當時北方消失的情況。亦可以說明,辛棄疾寫詞應是不用韻書的,而是以他自己慣說的語音來押韻的。

 

  其實近代的粵語韻文寫作,亦早已把閉口音與開口音混押,禁忌早就取消了!不過,閉口音並無在粵語中消失,所以古人獨用閉口韻寫的作品,粵人依然能從朗讀中切身體驗其韻致。

 

  由是覺得,粵人學寫舊詩詞,條件亦絕對比說普通話的北方人為優。正如我之前發現,其實現代普通話裡的陽平聲調,根本不是古代的那種平聲了,而更像是古代的上聲字。如此情況,用普通話朗讀古詩詞,怎會有好效果,更遑論學寫的問題了。

 

  最近我在學普通話時亦發現,有個別古音是平聲的字,現在的普通話裡竟是讀仄聲的,如「忘」和「場」這兩個字就是(所以,毛澤東詩:「飲茶粵海未能忘」和「曙光初照演兵場」裡的「忘」和「場」字切記讀陽平聲啊!)其實,更大的問題恐怕是古代的入聲字,在現代的普通話裡有頗大量是變成平聲字的!連平仄都顛倒了,那就更不妙了。

 

 

 

 

相關文章:再談閉口音

 

 

 

 
 
 
 
 
 
 
 
 
 
 
 
  
阅读(5407) | 评论(4)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chinaunix网友2008-09-17 00:07:48

「其實現代普通話裡的陽平聲調,根本不是古代的那種平聲了,而更像是古代的上聲字。如此情況,用普通話朗讀古詩詞,怎會有好效果,更遑論學寫的問題了」,學生對此點有些保留意見,主要有三點原因,試淺論如下。 【聲調互換與通押現象】 目前所見,國語非入聲的陰陽平聲字,在宋詞中是通押的,大部分宋人在創作時並不區分陽平與陰平,而律詩亦有相同現象。如果兩個聲調在詩歌中能做到互換通押,按學生所認識的曲律來看,就是兩個聲調的高低相近,國語陰陽平聲實際上是亦的確如此,聲調非常相近。今日粵語填詞時,高上與高平聲互換通押,亦是出於此種聲調上的原因。 【古代文獻】 從歷史文獻來看,宋人開始區分陰陽平聲,始見於南宋張炎《词源》卷下所引張樞(字斗南,張炎之父)之《寄閒集》,云「作《惜花春起早》云:『瑣窗深』。『深』字意不協,改為『幽』字,又不協,再改為『明』字,歌之始協。此三字皆平聲,胡為如是?蓋五声有唇、齒、喉、舌、鼻,所以有輕清重濁之分」。其中似未道出陰陽平聲關係,而觀其文中所附《瑣窗深》詞,其中平仄關係亦照樣混用今天所見的陰陽平聲,如謂目前陽平聲類上聲,則唐宋人不應在平聲處既用陰平又用陽平,可見唐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