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03-29 09:02:52
一 聯貫比
聯貫比就是以多種比喻綜合運用,借以加強表現對象的形象性,也稱作「博喻」。
這種比喻方式,可分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用多種作比的事物來比喻對象的一個方面。
如賀方回的《青玉案》,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來比喻愁,就是「博喻」,而這三種形象也能很有機地聯繫起來,渾然如畫,還起着烘托愁的作用,這是很上乘的「博喻」!
第二種類型是用多種比事物來比喻表現對象的各個方面。白居易《長恨歌》寫楊貴妃「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以梨花比容貌,以雨比淚,用兩種事物比喻楊貴妃的兩個方面,因為梨花帶雨雖是二物,卻融化為一個完整的形象,所以這個比喻顯得自然而新奇。
二 聯想比
聯想比必須加以聯想才能明白比喻的關係。
用以作比的事物同表現對象之間有一定相似點才構成比喻。一般的比喻都是扣住「相似點」,這是常規;詩人卻經常突破這種常規,或者以「相似點」為起點,跨進一步;或者以「相似點」為終點,尚未到達。這兩種比法都是不似之似,如果不加以聯想,便不能理解相似之處。這樣的比法也稱為「曲喻」。
錢鍾書在《談藝錄》裡對李賀所用的「曲喻」分析得很中肯:「長吉賦物,…其比喻之法尚有曲折。……如《天上謠》云:『銀浦流雲學水聲』,雲可比水,皆流動故,此外無似處;而一入長吉筆下,則雲如水流,亦如水之流而有聲矣。《秦王飲酒》云:『敲日玻璃聲』,日比瑠璃,皆光明故,而來長吉筆端,則日似玻璃,亦必具玻璃聲矣。」雲與水的相似點在於流動,卻超越過相似點,而聯想到銀河流雲也能發出流水似的聲音……有刻意追求超越相似點的比喻的,如唐人劉叉《贈姚秀才小劍》詩:「一條萬古水,向我手心流。臨行瀉增君,勿蕩細碎仇。」古人常以水比劍,相似點是發出寒光。這首詩以水代劍(借喻),其他比喻如「一條」、「流」、「瀉」、「蕩」,都是由水聯想而及的,都越過了相似點。
還有一種曲喻是未到達相似點的,要久過聯想才能找到相似之處。李賀《秦王飲酒》說:「洞庭雨腳來吹笙」,這句詩是說明笙的聲音如同洞庭湖上下雨的聲音,相似點在「聲」,這裡卻只是寫了雨腳的形狀,沒有把雨聲寫出來;吹笙也只是寫了動作,而沒有寫出笙的聲音。相似點在聲音,這裡不是以雨聲比笙聲,而是以雨腳的形狀來比喻吹笙的動作,當然不像,以致有人誤解這句的意思是寫笙的參差形狀如同洞庭湖雨腳的參差形狀,把狀態作為相似點;李賀這句詩,比喻雙方都沒有點出相似點,比喻終要在聲音,必須通過聯想去到終點,才能體會到相似之處。
三 雙關比
在「相似點」之上增加一層雙關的意思,比中有比,喻外有喻,也能使比喻不同尋常。這種比喻古人稱為「映帶體」。
李白《塞下曲》云:「邊月隨弓影,胡霜拂雪花。」用的就是雙關比。俞陛雲《詩境淺說》乙編說:「弓形如月,劍氣如霜。恰好霜月與弓劍合字,以隨字拂字連合之,曰邊月,曰胡霜,見引劍如出塞所用,可謂面面俱到。」以月比弓,這是常規,以霜比劍,也是常規,利劍和寒霜都白而有光,有時直接稱為「霜劍」;這裡又以邊月兼指邊地月夜,以胡霜兼指胡天寒夜。就是說月和霜是一詞兩用,既形容弓和劍,又兼指時在秋夜。語言非常精煉,把出兵塞外、秋夜追虜的場面和情景,用十個字就表現出來了。
四 襯托比
所謂襯衣比不是單純指明相似點,而是進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來襯托氣氛或說明道理。後一層意思是由讀者體會出來的,並不明言,所以古人也稱為「謎比」。
如李商隱《無題》詩:「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輕雷」化用了司馬相如《長門賦》:「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以雷聲比喻車聲,又以春雨的環境來烘托感情。
謝榛《四溟詩話》卷一說:「
韋蘇州曰:『窗裡人將老,門前樹已秋。』
白樂天曰:『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
司空曙日:『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三詩同一機杼,司空為優:善狀目前之景,無限淒感,見乎言表。」
這三位詩人三首詩的寫法都屬「謎比」一類,都是用樹逢秋天葉落來比喻人的衰老,這種比喻本來就有點「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嘆了,加上氣氛渲染和襯托,便更有衰老之感。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寫自己沉淪荒居,老於貧困。詩中「雨中」、「燈下」兩句極力渲染氣氛:秋天夜晚,雨點打在已發黃的樹葉上,淅瀝瀝地響着;屋裡那盞孤燈下,坐着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耳聽着雨聲,眼望着孤燈,同表弟盧綸閑話淒涼。這樣的環境氣氛,的確像謝榛說的,「無限淒涼,見乎言表」,極富感染力,所以在三例中是最好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