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03-28 09:23:39
在三月中旬,曾到香港演藝學院聽了一場《穗港共粵吟》的粵樂專場音樂會,是由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民樂系與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合作演出的。
這音樂會,兩地的青年學生奏的都是廣東音樂,但很多時都是只得其形,未得其神韻。尤其是來自星海的學員。後來向知情人了解到,原來這次自廣州來的十三位音樂學生,有十二位是來自外省的,筆者很奇怪廣東自家的音樂學生又往哪兒去了。知情人說,也許是現今南方的人比較現實,音樂有空時玩玩就可以了,拿來當專業就免了。
顯見,音樂現象有時不僅是音樂的問題。
寫此文的時候,得悉國際知名的法國里昂聖馬可兒童合唱團首度來港演唱,由此也就想到香港兒童學音樂學唱歌的情況,往往也面對同樣的現實問題,大多數家庭都會讓兒童接觸音樂,但積極鼓勵孩子以音樂為專業則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
還好,在這樣的環境下,香港的少年、兒童音樂還是頗有一些成績,比如說主辦今次聖馬可兒童合唱團音樂會的「香港童聲合唱協會」的姊妹機構「香港童聲合唱天地」,是很積極的創造機會讓香港喜歡音樂歌唱的小朋友,參與各種海外及本地的國際級童聲合唱音樂會,這不但讓他們見識大場面,亦很能增加自信,即使他們日後未必以音樂為專業。又比方說另一個團體「香港兒童合唱團」,也能在國際上小有名氣,獲列為中國十大少年合唱團,去年更在匈牙利「Vivace國際合唱節」取得「觀眾大獎」。
然而,相比起是次首度來港的法國里昂聖馬可兒童合唱團,水平和名氣都頗有距離。這合唱團獲譽為可媲美「維也納少年合唱團」,而自從該團的成員參演了《歌聲伴我心》這部非常賣座的音樂電影後,聲譽更隆。因為這部電影得到零五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及最佳電影原創歌曲提名。正如女子十二樂坊風魔日本時,使很多日本少年去學中國樂器。《歌聲伴我心》也曾使法國的孩子們紛紛報名加入兒童合唱團。香港的觀眾看來也是因為《歌聲伴我心》的效應,所以,法國里昂聖馬可兒童合唱團這次訪港,票房是早早爆滿。
要請得這個國際知名的兒童合唱團來香港表演三場,所費絕對不菲,但這一趟音樂文化之行,同樣遇到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在香港竟找不到商業上的實質贊助,所以即使是音樂會早已全部滿座,主辦者香港童聲合唱協會是無實利可圖的。反而,鄰近的澳門、廣州,政府倒是肯伸手支持這個法國兒童合唱團的巡迴演出。香港這邊,能夠得到「實利」的大抵是今次獲香港童聲合唱協會安排跟這法國兒童合唱團同台演唱的近二十隊的本地、學校合唱團,到時將一起演唱兩首大合唱歌曲《Au Jardin de Mon Pere》和《茉莉花》。能與世界知名合唱團相互切磋學習,機會實在難得。
香港的商人這次為何會走眼呢?問題是否正正出在這是小朋友的音樂,而商人向來對此都不看好……或許,真是有甚麼樣的社會環境就會有甚麼樣的音樂文化形態,而怎樣使港人的心態轉化,變成有較多的家庭樂於鼓勵孩子以音樂(以至以別的文藝)為專業,則是一個難以承受的大問號。
按:本文昨天刊載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