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03-03 12:27:24
繪畫有一種藝術手法,不僅可以超越空間,而且可以超越時間,將不同時、又不同地的景物拼湊為一幅畫。歷來頗有爭議的「雪中芭蕉」就是一個例子。
這幅畫用的不是寫實手法,而是用超越時空的浪漫手法。對這種超時空的手法,要像沈括所說的,「當以神會」,即仔細體會畫中的深刻寓意。「雪中芭蕉」同佛教思想有一定聯繫,常常用來表現佛教的「虛空」觀念。
王士禛《池北偶談》說:「世謂王右丞畫雪中芭蕉,其詩亦然,如『九江楓樹幾回青,一片揚州五湖白』,下連用蘭陵鎮、富春郭、石頭城諸地名,皆寥遠不相屬。大抵古人詩畫,只取興會神到,若刻舟緣木求之,失其指矣。」
詩歌的超越時空藝術,大體上可分兩種類型,一種實寫,一種象徵。
詩中實寫的超越時空手法不像國畫那樣受到散點透視規律的制約,生活體驗就是聯繫不同時間和空間事物的紐帶。我們來讀一讀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歌,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明朝王世貞《藝苑巵言》卷四說:「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清代趙翼《甌北詩話》卷十二也說:「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見堆垛之跡。此則浩氣噴薄,如神龍行空,不可捉摸,非後人所能模仿也。」這首詩是李白二十六歲離蜀時的作品,寫了從清溪經過黎頭、背峨、平羌三峽,前往渝州(今重慶)的江行體驗和思鄉感情,這種體驗和感情統一了廣闊的空間,作者的親身體驗把這不同的地域給統一起來了。他把這種感受傳給讀者,啟發讀者的聯想,把讀者帶到他所經歷的境界,領略他的感受,並以讀者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去補充、發揮,在讀者內在的詩中畫裡,空間距離便不復存在了。
詩中畫可以用寫實的方式超越空間,也可以用寫實的方式超越時間。所說超越時間,就是把不同時的情景融入詩中畫。例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這首詩寫邊塞征戰的情況,從白天離營出征,到夜裡征戰告捷,白天黑夜兩種場景同入一個詩中畫面,都是實景。
寫實的繪畫是無法在一個畫面裡表現日夜不同情景的,但詩歌卻可以打破時間的界限,既寫了白天,也寫了晚上,甚至四季不同的景色也可以寫到一塊。和超越空間一樣,超越時間同樣不統一於景,而統一於人,統一於人內在的生活體驗,所以一般都帶有比較濃厚的抒情色彩。
詩歌超越時空手法的另一種類型就是象徵。
張九齡《感遇》(其一)「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將春秋兩季不同的花合在一起,時空界限突破了(摘錄者注:這裡林東海似乎弄錯了,「桂華」不是花,是月亮的別稱,應是說春秋二景並置)。這裡春蘭、秋桂不是實寫,是虛寫,用以象徵行芳志潔的美德。白居易《玉真張觀主下小女冠阿容》詩「姑山半峰雪,瑤水一枝蓮。」化用藐姑射神女和瑤池西王母的典故(見《莊子.逍遙遊》和《穆天子傳》),寫女道士阿容的膚色和容貌,兼指道流身份。詩的表面形象是雪峰和水蓮,不同時不同地,卻合為一景,也不是寫實,而是作為象徵的虛擬形象。
這種象徵型的超越時空的手法,有三個特點:一、經常用比喻的修辭格。比喻,特別是隱喻,本來就帶有象徵色彩。二、經常運用典故。運用典故也是含有比喻的意思,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地理都可以用作比喻和象徵。三、經常用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去調和統一詩中不同時、不同地、不一致、不和諧的景物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