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03-03 10:21:49
藝人,不管幕前幕後,都喜歡用藝名,當代的情況其實已比較少,而且很多時他們的真名字大家都是知道的,比方說林夕就是梁偉文之類。
可是在三、四十年前,那時的藝人用了藝名的,真名卻常常是謎一般的,尤其是幕後人,傳媒都很少會揭露,所以可以一直都不知。
譬如說蘇翁(填《禪院鐘聲》、《天涯孤客》的填詞人),我是直到跟他交往多時,替他穿針引線讓其為《香港商報》寫稿,才知道他的名字叫蘇秉鴻。其他幾個常見的作曲作詞人的藝名如「江南」、「文采」、「柳生」、「公羽」等等,至今都不知是誰。
近期卻在網上讀到一篇文章,指出「江南」其實是已故的風行唱片公司老闆鍾錦沛。這一說法讓我頗驚訝。而音樂界朋友韋然亦認為,「江南」這筆名確與風行唱片有關,但據他所知,鍾錦沛不似是會寫曲的人。所以,我和韋然都不禁猜測,「江南」更似是風行旗下的音樂人共用的筆名,而這些音樂人,可能包括李願聞、龐秋華、關聖佑。不過,這只是猜測,亦不知謎底是否有揭開的一天。
手頭所見資料,署名「江南」作曲的且比較知名的歌曲,有以下幾首:
《青青河邊草》(六十年代同名粵語電影之插曲)
《金絲雀》(七十年代無線電視劇《秋海棠》插曲)
《梁天來》(七十年代無線同名電視劇主題曲)
《芳草晴天》(七十年代無線電視劇《洛神》插曲)
《黛玉葬花》(七十年代無線電視劇《紅樓夢》主題曲)
不過,筆者始終無緣聽過《芳草晴天》、另一首《金絲雀》也全無印象了。但其他三首都是筆者頗喜愛的。同樣誕生於1975年的《梁天來》和《黛玉葬花》(汪明荃唱的,現在要找CD版亦不難)都屬我所謂的「新製小曲」,也就是先有詞然後譜成粵曲風味的曲調,相信應是出自如李願聞和龐秋華這兩位出身粵曲界的創作人的手筆!
說到《梁天來》,年前找回來重聽,覺得音樂是寫的頗有意思的,雖然那已是代表粵曲味歌調在大眾流行音樂圈裡已是強弩之末。再說,這亦說明,在1975年的時候,先詞後曲還不曾給看成是萬萬不可行之法。
這裡,且把《梁天來》的曲詞貼出來,讓大家認識一下當時粵語流行曲的一種面貌,它在現今是已不可見的。
我們可以看到,這《梁天來》裡,亦使用了特性音調的固定貫串(穿),(參見粵曲裡新製小曲常見的一種手法),而且也是把這「特性音調」貫串在音樂的過門中,這特性音調的節奏型是相同的,但用的旋律音則每次都有變化,即176176176(紅色是高音)或321321321或65365365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