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12-24 10:11:01
天星碼頭遭強拆後,明顯掀起港人的「保育潮」,人們也紛紛討論政府「去本土化」的行徑,要起來捍衛本土文化生活。
傳媒也在預告,繼天星碼頭的保育風雲,下一波會是皇后碼頭、油麻地警署、域多利監獄F倉……
我沒有去為保護天星碼頭做過甚麼表態行動,好像有點不對,而下一波的皇后碼頭、油麻地警署……我要行動起來嗎?但人需要一窩蜂嗎?說到「保育」,我現在做的就是保育工作,只是不是在保育古建築,而是在保育五十年前的粵語大眾音樂文化。
「誰會珍惜當你還擁有?將要逝去,總想挽留……」一般人的心態就是這樣吧。建築是矚目的,人人都可察覺到它忽地消逝,所以容易勾起民眾的集體回憶,也容易掀起保育行動。可是音樂文化卻不是這樣,總是無聲無息的消逝,更沒有幾個人會覺得需要挽留,要「保育」,又可以有甚麼激烈行動可幹?
對於音樂文化,不勞官府,民眾自己就幹着「去本土化」的「暴行」,從六十年代起,幾許「番書仔」在音樂文化上都以「去本土化」為榮,以至本土的大眾音樂文化傳統不用幾年就出現斷層,那個時候,有誰去想過「保育」?假如當年不曾經歷這些「暴行」,香港的粵語流行曲發展的面貌我想會大大的不同。
所以,要問我會不會去參與下一波的古建築保育行動,我可以答一句:不會。因為我也忙於保育──而且是孤獨地保育已遭百分之九十九的港人遺忘的本土「古代」大眾音樂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