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12-16 09:53:17
據說為了適應唱片連鎖店的試聽制度,不少唱片的歌曲編排都刻意把較易入耳的歌排在最前端,以博取消費者的好感。
由此而想至,有關的製作人會否也刻意在唱片裡安排
張學友的新唱片裡的一首《紐約的司機駕着北京的夢》就是筆者指的那種具「可談性」的歌。
這首歌的題材,筆者很快就聯想起另一首連歌名都相似的作品:艾敬主唱的《東京餐館裡的China Girl》,那是筆者很欣賞的一首歌。
都是異鄉的華人,在做着一般人眼裡屬於低下的工作,且不時害思鄉病。這是兩首歌詞的相同之處。不同之處卻是:艾敬的那首是艾敬自己親自寫曲詞的,詞中艾敬更連自己都寫了進去,學友那首是別人寫曲詞的,而詞人沒有把自己寫進去。
筆者覺得,艾敬那首作品,寫兩個中國人在異鄉偶然碰上而產生的心靈撞擊,其震撼力遠超學友那首。
說來,筆者也曾在電話裡跟《紐約的司機駕着北京的夢》的寫詞人談了一會,她不知道原來艾敬去年就有一首同類的作品(可見行內人未必知道行內事,各自做自己的事而已),但倒也很強調《紐約的司機駕着北京的夢》一詞寫的是真人真事。
猶記這位寫詞女子當年參加城市民歌比賽,參賽作品就是寫鄉愁的《吾鄉吾土》,而今寫的又是一首鄉愁作品,但相比起來,《紐約的司機駕着北京的夢》這歌無論是音樂還是歌詞都寫得沖淡一些。
譬如說歌曲中西洋結他與中國二胡的樂音交織,其發揮便不夠酣暢,每次聆聽筆者都不禁嘀咕:「噢!這樣就完了?」
歌詞也刻意寫得有些像情歌:「你每個笑容,還在我脈搏(歌紙上錯成「脈膊」)」裡顫動……想你的感覺,為何依然這樣濃?」
這些句語,也許能讓更多人接受歌曲的內容,但無可置疑也減弱了作品的張力,沖淡了它的感情濃度。
也許,今天張學友還肯唱一首非情歌,就該心足。
這自然是多年前的舊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