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12-11 09:25:33
昨天的《明報》副刊,刊了陳冠中的大文,深深緬懷六、七十年代英文流行曲在香港當道吃香的歲月……
……我主編下的70年代《號外》,對本地粵語流行曲的崛起不夠重視,不單沒有參與打造潮流,反而有點落後於形勢,從編輯角度,至今想起我心仍戚戚然。……換句話說,幾乎沒人寫本地粵語歌的評介。……有意無意地,英文歌真是某一類香港人捍衛英美流行文化的最後堡壘,要到八十年代才陸續投降。
哪一類香港人?可能是部份60年代前後上英文中學的「書院仔、書院女」、「番書仔、番書女」,像我,當年只聽英文歌,其中音樂感特強的還搞了點本地化,就是自彈自唱或組樂隊,甚至自己作曲作詞──歌詞當然是英文的了。……
六十年代的書院仔、書院女唱英文歌,一方面是跟年青人潮流,一方面也算是對上一代的反叛,當然其實這樣反叛,正合香港殖民政府之意,它巴不得個個都黃皮白心。(聽說而今的上海,都崇洋得很,開會都要說英文,情況更勝殖民時期的香港,真是風水輪流轉。)
小時候,我當然不會想這些,和陳冠中上的一樣,都是英文中學,但遲了一個年代,不過七十年代的英文中學,依然是英文歌的世界,我這個喜歡中樂的新生,簡直是天外來客,但也許如此,更激發我的叛逆意識,當人人去唱英文歌,我就偏偏去玩我的中樂,此處沒有志同道合的人,便往外找。
這種叛逆意識,或者還包括一份鋤強扶弱的志向,中樂弱勢嗎?我偏喜歡!粵語流行曲弱勢嗎?我偏喜歡!所以,陳冠中說:幾乎沒有人寫粵語歌的評介,那時,我就已經去寫啦,雖然還只是業餘的。
又到後來,人人談粵語流行曲,都只談許冠傑《鬼馬雙星》之後的歷史,我那鋤強扶弱的心志又作祟,要好好整理前許冠傑時代的粵語流行曲史料,讓多些人知道她是怎樣艱難地熬過童年,她的童年也有值得珍視之處。
也像而今,人人談粵劇粵曲,都是唐滌生啦仙鳳雛鳳啦王心帆啦小明星啦,我偏偏去研究胡文森!
又或者,人人下象棋圍棋,我偏偏去下黑白棋,都是同一種心態的「產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