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272884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6-11-21 12:24:17

 

 

  在網上找到一篇孫新財先生在「心裁國樂譜交流網站」的一篇《簡介粵樂的乙凡(反)線(調)》,特轉貼在此,與網友分享。原文地址如下:

 

    工尺譜在粵樂中,與一般所用,不盡相同,表如下示:

簡 譜 ?     ?     ?     ?     ?     ?     ?     1     2     3     4     5      6     7     ?     ?     ?     ?     ?     ?     ?     ?

工尺譜           亻工   亻凡                                                           彳尺   彳工   彳凡   彳六   彳五   彳一   彳生

 

「粵樂」(包含粵劇及粵曲)的調門,以廣東傳統稱謂來分,主要有︰「正線」(或稱「合尺(52)線」)、「反線」(或稱「上六(15)線」)、「士工(63)線」、「乙凡線」(或稱乙反線)四種。(廣東音樂曲用「尺五(26)線」是非常少的。且缺「工乙(37)線」與「凡上(41)線」。何以會如此?不知與燕樂之只有四聲調,是否有關?

所謂「線」是指粵樂主要樂器(二弦)的空弦音名。

以「合尺(GD=52)」二音名為空弦的,就稱「合尺線」,

以「士工(AE=63)」二音名為空弦的,就稱「土工線」,

以「上六(GD=15)」二音名為空弦的,就稱「上六線」;

但「乙凡線」卻是以「合尺(GD=52)」二音名來調空弦的,并沒有以「乙凡」二音名來調空弦,這是一特殊例子。

「合尺線」與「乙凡線」的空絃皆調成52。但「合尺線」食指按第四位置15、「乙凡線」食指按第b三位置74。是兩者分別之所在。

 

(一)「乙凡線」的曲風

 

須用「乙凡線」這種指法來演奏的曲調,必多乙凡兩音,而少士(五)工兩音,故叫做「乙反調」。它多用來表達种憂郁、怨愁、或悲嘆的曲風。(據說,這种以「乙凡線」表達的憤激悲怨感,与「正線」表達的激昂奮發感,是不大相同的。)

粵樂的曲式,有「二黃」、「梆子」(京劇的「西皮」) 「南音」、「小調曲」、「純器樂曲」等多種。傳統的廣東音樂曲,以「正線」為主要,用「乙凡線」制譜的並不多。后來新作品中,運用「乙凡線」制譜的,也不會超過十首。至于在粵劇及曲藝中,為了表達劇中人的哀愁感情,而用「乙凡線」的情形,也始終屬于少數。其實際被採用的情形,如下所示︰

 

      合尺線(正線) 士工線 上六線(反線) 乙凡線

二黃                  

梆子                  

南音                   

小調                     比例不大

粵曲                     十首

 

 「乙凡線」為了表達哀、愁、悲、怨的氣氛,曲調多以慢速度進行,以加重如泣如述的气氛。惟粵樂古曲中,使用「乙凡線」的典型曲例,事實上很少,只有<昭君怨>、<寡婦彈情>、<寡婦訴冤>....等數曲。在抗日戰爭期間,又產生了<禪院鐘聲>(崔蔚林作)、<流水行云>(邵鐵鴻作)等曲。解放后,「乙凡線」創作的曲調,就更加不多了。

以<寡婦彈情>(又名<胡茄十八拍>(何柳堂曲?))一曲為例,全曲共六十八板,慢而拖長,因多用低音而顯得憂郁哀愁,甚至略嫌沉悶,故雖號稱是古調,但不甚合群眾愛好,流行不廣!

廣東最有名的乙反調名曲,當屬由潮調移植而來的《昭君怨》。此曲的前段,雖仍是一波三迴式的。但到了流水板,改以短促的樂句,加速節奏來表達時,也非常的悲憤。

    邵鐵鴻所作的《流水行云》,雖也應用了「乙凡線」,但在情調上,就不是那么悲傷,只不過略帶一种「百無聊賴」的情緒,稍欠積极奮發之意而已。   

    崔蔚林所作的《禪院鐘聲》,有誦經的情趣,故帶有一种遁世的味道。在曲終時,也用了「流水板」,但并不激昂。

    伍日升所作的《雙星恨》,曲風與《昭君怨》纇同,其尾聲的流水板,也以快速度來演奏,雖然用了「乙凡線」,但還是表達了一种激昂的情緒,并沒有哀怨的音調。

    再如何柳堂所作的《餓馬搖鈴》一曲,速度上較快,同時使用切分音來變化情緒,試圖應用「乙凡線」,來創作激昂奮發的「進行曲」,也是一种頗為成功的嘗試。

    一般認為,西洋常用「小調式」來表達哀怨悲憤的感情。但西洋的「小調式」無疑也可以用以表達一些激烈的情緒。這就和「乙凡線」也可以表達一些活潑有力情緒,是有相似之處的。

 

(二)「乙凡線」的緣起

 

    粵樂的「乙凡線」(與楊州腔),有說是百年前的瞽師「盲德」所創,或最有造詣。最晚於1919年,在丘鶴儔出版的粵曲專著<琴學新編>中,即登載有<客途秋恨>這首「南音」曲譜。此曲前段原為」正線」,在中段唱到悲苦情緒時,就轉為「乙凡線」(即把所有的「士工」兩音,轉為「乙凡」兩音)。當時又稱為「苦喉」或叫「梅花腔」。「苦喉」指表達悲苦的情緒的腔調之意,「梅花腔」之得名,則可能是這首曲中,有「梅花為骨,雪為心」一句曲詞之故。

  在我國一些其他劇种,如秦腔、潮劇、漢劇......等中,都有類同乙凡的曲調。譬如,在廣東的漢調音樂中,就也有「硬線」及「軟線」之分。其中的「軟線」,也是使用把63二音,變為b74二音的演奏方法。

  再如,在廣東的潮州音樂,就也有「重六」及「輕六」之分。其中的「重六」,也是使用這种把63二音,變為b74二音的演奏方法。

  在秦腔音樂中,則有「花(歡)音」及「哭音」之分。其中的「哭音」,也是使用這個,把6 3二音變為7 4二音的演奏方法。.........

  可見這種奏法,不是粵樂才獨有的。而是可能早已遍佈在全中國各地的。雖然這種曲調,各地的具体旋律進行方法,也許不盡相同,但當把63二音,變為b74二音之後,63二音就變為曲調的偏音,b74二音就變為曲調的正音,則是其共同點。

FabSi的音階,在琴調中稱為「清商調」。至今仍流行於中國各地的乙凡調,是否就是琴樂中「清商調」的餘緒,事關於清商調是否也多以FabSi兩音為曲調正音?因目前的研究成果尚少,還不能驟下定論。

  但粵樂中後起的乙凡調,可能來自於西北流行的清商音階,則近人多有所論,且多有以廣東有秦箏、秦秦、西秦戲....為據者。(秦者陜西省之簡稱也!)

 

(三)粵樂的音律

 

    現代普遍流行于國際上的律制,是十二平均律。──即在一個八度之內,平均划分出十二個半音音級。

我國的古代理論,雖也是用十二音律制的。但事實上,卻有兩种不同的音律並存著──七弦琴、鐘磐等的音律仍以「十二音律」為基礎。而簫、笛、嗩吶及月琴、阮琴.、秦琴、洋琴....等民間樂器,則又流傳與使用著,另一种稱為「七勻孔律」的音律制度。──所謂「七勻孔律」,即在一個八度內,只划分為七個全音音級。且「乙凡」兩音是純五度。(西洋十二半音律的74音,則是減五度)。

而廣東的粵樂,就正原是應用這種七勻孔律的。(因為粵樂所使用的傳統樂器如簫、笛、嗩吶、洋琴、月琴或秦琴,還是七勻孔律的關系,所以其他沒有固定音位的按弦樂器,如胡琴、三弦等,也只能以七勻孔律來按音。) 故在介紹「乙凡線」以前,我們必須就這傳統的,民間流行的「七勻孔律」,先加以介紹。

我們分析粵樂的四個「線」,它們之間,其實只有正音不同之別,所用的總音,其實是同樣的七音(叫作「同均」,)如下表所示︰

 

            F     C     G     D     A     E     B

1=C   合尺線                             

1=C   乙凡線                             

1=G   上六線                             

1=C   士工線                             

 

如以西洋12律的理論來看,此四線實包括著兩種(三個)不同的音階。如下︰

            F     C     G     D     A     E     B     音階

1=C   合尺線 ↑4    1     5     2     6     3     ↓7    1  2  34  5  6    71

1=C   乙凡線 ↑4    1     5     2     6     3     ↓7    1  2  34  5  6 b7  1

1=G   上六線 ↑b7   4     1     5     2     6     ↓3    1  2  34  5  6 b7  1

1=C   士工線 ↑4    1     5     2     6     3     ↓7    1  2  34  5  6    71

 

    廣東音樂曲中,更有<七重天>、<七星伴月>(何柳堂作)兩曲,是把同一首小曲,變「七個線」來奏的。若然,則因採七勻孔律的關系,听起來雖似只有一個音階,但實是七個不同的音階。如果以西洋的樂理來理解,則當如下:

 

            F     C     G     D     A     E     B     音階

1=F   尺五線 1     5     2     6     3     7     #4    1   2   3  #45   6    71

1=C   合尺線 4     1     5     2     6     3     7     1   2   34   5   6    71

1=G   上六線 b7    4     1     5     2     6     3     1   2   34   5   6 b7  1

1=D   凡上線 b3    b7    4     1     5     2     6     1   2b3  4   5   6 b7  1

1=A   乙凡線 b6    b3    b7    4     1     5     2     1   2b3  4   5b6   b7  1

1=E   工乙線 b2    b6    b3    b7    4     1     5     1b2  b3  4   5b6   b7  1

1=B   五工線 b5    b2    b6    b3    b7    4     1     1b2  b3  4b5  b6   b7  1

 

如果改以西洋的12平均律來演奏,則可為相同的一個音階,如下:

 

            bB    F     C     G     D     A     E     B     #F    #C      #G    #D    #A    音階

1=F   尺五線 4     1     5     2     6     3     7                                     1  2  34  5  6   71

1=C   合尺線       4     1     5     2     6     3     7                               1  2  34  5  6   71

1=G   上六線              4     1     5     2     6     3     7                         1  2  34  5  6   71

1=D   凡上線                    4     1     5     2     6     3     7                   1  2  34  5  6   71

1=A   乙凡線                          4     1     5     2     6     3     7             1  2  34  5  6   71

1=E   工乙線                                4     1     5     2     6     3      7           1  2  34  5  6   71

1=B   五工線                                      4     1     5     2     6      3     7     1  2  34  5  6   71

 

  粵樂雖原用「七勻孔律」,當「正線」的「乙凡」兩音,從七音律轉換十二音律樂器時,用原74音,還可以听得過去。但「乙反線」則不然──「乙凡線」中的「乙凡」兩音,在七勻孔律中,雖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十二平均律中,原」乙」字,就有究是降7還是原7的問題? 原」凡」字,就有究是升4還是原4的問題。這「乙凡」兩音,究是純五度?還是減五度?的差別,在乙凡調中,就特別顯得明顯了。

 

  因此理論上,以西洋的「十二音律」來奏粵樂的「乙凡線」時,就應有四個方法可以考慮採用:

一是,乙凡兩音,仍用減五度74

二是,升高4半音,以使乙凡兩音,成為純五度

三是,降低7半音,以使乙凡兩音,成為純五度。

以上三個方式中,一般多是采用第三個方式,即降低7半音來奏,較為接近。(如要奏《昭君怨》、《雙星恨》....等乙凡調原譜時,就都要用降7來奏「乙」音)。

第四個方法,則是索性把原譜全提高大二度,5音改為6音,b7音就變為1音。如1=C乙凡調《昭君怨》的「2242455」改為1=bB(#4)的「3353566」,來記譜。

  《昭君怨》的原譜,在廣東音樂的記譜中,頭一句是用「尺尺凡尺凡六合」,譯作簡譜時用「2 2 4 2 4 55」。但在外省如上海、西安、東北等地出版的廣東音樂曲集中,往往記作「 3 3 5 3 5 6」的,因為他們是憑听覺習慣來記譜的。   

  只是《昭君怨》一曲,通篇都沒有「工」音,否則這個工音,是須譯為升4音的。一般人則多未加以注意。譬如粵樂大師黃錦培,就曾把粵樂的「乙凡線」,解釋為西洋的「G小調」。唯此說有誤!如下表所示,粵樂的「乙凡線」,實應相當於西洋的D小調(F大調),而非G小調(bB大調)。

                  bE    b                            

     1=G   G小調  b6    b3    b                       

     1=D   D小調        b6    b3    b                  

      1=C   乙凡線       b                            

錯誤的根源在於,當吾人把1=C的「乙凡線」(清商音階),改用1=bB來記譜時,已是含#4的正聲音階,而非含4的下徵音階(bB大調=g小調)了。

乙凡調的另一種譯法,是當做下五度調記譜,這時就是下徵音階,也就是西洋的大調音階。實例是《雙星恨》的流水板,1=C(b73)| 6 4 | 54 | 2 4 | 5  |多被記為1=F| 3 1 | 21 | 6 1 |2  | )

 

(四)「正線」轉「乙凡線」法則

 

  「乙凡線」什么時候開始流行開來的?難以考証;但可以肯定的是,「乙凡線」必是比「正線」出現較晚,是由「正線」的「二黃」及「南音」轉變而成。──」正線」中的「尺上合」三音,与「乙凡線」的「尺上合」相同;到了轉線的時候,將「正線」的「士工」兩音,變為「乙凡」兩音,就是」乙反線」了。

所以在理論上說,正線與乙反線間的轉換,類如西洋同宮大小「音階」間的轉換︰把C大音階的736三音,都降低半音後,就成為c小音階了!

同理,(但中樂因採五聲體系的關系,做法略有不同!)C正線的36音都升高半音後,就成為C乙凡線了。

但這都是採「為調名制」下的思維方式。

中國近代採「之調名制」思維方式,則c小音階,已被認為是1=bE的大音階之La調式。同理,C乙凡線就被認為是1=bB的士工(63)線,或1=F的尺五(26)線。

在一些傳統廣東音樂或粵劇音樂中,「正線」是較老的傳統,粵劇早期用官話唱時,是可能不曾有「乙凡線」出現過的。

但<寡婦訴冤>一曲,卻是既有以「正線」來唱,也有以「乙凡線」來唱的。且雖分別用兩种線來奏,但與西樂的音階轉換一樣,都仍能分別表達不同的曲意。

   據考此曲,早於一九O五年,在日本石印的<歌台幟>曲本,已有登載。 中國的「正線」版,則登載於沈允升1935編的《弦歌中西合譜》中,「乙凡線」版則是登載於1916丘鶴儔《弦歌必讀》曲集中。

嚴老烈的<連環扣>一曲,即根據乙凡線的<寡婦訴冤>所改編。也有兩個版本,如下︰

                                    《連環扣》

「正  線」士上 士上 尺 尺 尺工 尺尺 工六

「乙凡線」乙上 乙上 尺 尺 尺凡 尺尺 凡六

 

    由完整的對比譜可知,實際的轉換是略有彈性的──「士」音雖一定要改為「乙」音,但「工」音稍為靈活,有時也可改為尺」音。「工」音甚至也可以保留而不變。但是,這「工」音若保留得過多,或保留在顯著的地位,那「乙凡線」的典型特色,會減褪了一些,甚至變為一种混合型的「乙凡線」。

  惟此說,應與俗論所說」乙反線以上合尺三音為主,乙反兩音雖為正聲,卻仍不為主音」一樣,目前最多仍屬實然階段,而非必為應然。還應、還可參考其它地區的同類樂調。因為這只是歸納目前粵樂的事實之結果。但粵樂的乙凡調原本就不夠多。也就不足為據!

   

 

 

1、粵樂的「乙凡線」,主要是用來表現哀愁的情緒,這與它的音階結構本身有關麼?無論理論上還是事實上,它都可以表達小調性(如哀怨憂愁...)之外的更多意境麼?

 

2、粵樂的「乙凡線」,只能以上合尺三音為主音麼? 無論理論上還是事實上,乙反兩音,也仍可以為曲調主音麼?

 

3、粵樂的「乙凡線」,只能用傳統的七勻孔律樂器來演奏,用12平均律樂器,就不能保留傳統風格麼?

 

4、用西洋五線譜,必無法準確記錄「乙凡線」的曲調麼?

 

5、不用乙凡線來演奏乙凡曲調的話,會比較不方便、比較缺乏原趣味,甚至幾乎不可行麼?

 

6、粵樂的「乙凡線」,相當於西洋的D小調?F大調?還是G小調?bB大調?有何分別?

 

7、把「乙凡線」的「合」音,改譯為低大二度調「6」音,或低五度調的「2」音。總之將「乙凡調」視為移調記譜法的理論,不足為取麼?在聽覺或演練上毫無差別麼?

 

 

 

 

 

 

 

 

 

  

 

 

阅读(760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