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11-08 10:10:54
當年聽無綫電視劇《啼笑姻緣》的主題曲,引子的二胡聲音,溫潤得很,而這種二胡音色,在八十年代以後就完全再沒有聽到過。我都曾經想過這是因為八十年代以後,所有二胡都用了金屬弦線,而《啼》曲裡的二胡,當是採用絲繩質的弦線的。作為愛樂者,只感到這種音色很好聽,但暌違多年,卻又說不出甚麼不妥。讀了下面這篇文字,我才終於明白那是甚麼一回事!
中國傳統的認識論,講究事物的相克相諧……中國傳統上又將音樂世界界定為「八音」即金、石、革、絲、木、匏、竹。這「八音」,亦屬於相克相諧即矛盾的對立統一,如陰與陽、亮與暗、剛與柔、斷與續等。它們相克形成對比,同時相諧而編織為樂曲、合成為音響世界。
當代以來,人們正視了民族樂器當中存在的某些不科學性,在「國樂改進」、「樂器改革」等口號下,大力進行了民族樂器的變革……但勿庸諱言,有的變革,實際上是倒退了、蒙昧了。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以金代絲,「八音」變成了七音。原來以絲為弦者,如今已難覓踪影,大都成了以金為弦,「江南絲竹」變成了江南金竹。
以金為弦,實際是低估了先人的思想和智慧……先人們不是不能製造金屬琴弦而只能製造絲繩琴弦,而是實現相克相諧、豐富多彩來有意不用金屬琴弦專用絲繩琴弦。如今的民族樂器改革,其思想和理論基礎是:我們的先民不能製造金屬琴弦,這實在是一個誤會……
……本來,金與絲是相克相諧的,金色亮而絲色暗、金質剛而絲質柔,它們統一在音樂整體中。如今以金代絲了,因為沒有了相克,也就沒有了相諧……以古箏為例,用義指彈撥金屬弦,發出的是金屬質的音響,通過共鳴箱擴大音量後,其本質仍是金屬聲響,它和用木錘敲擊金屬鑼面發出的金屬質聲響,是一類的,都屬於金屬質聲響。
以金代絲,還是一種豐富的逆反和單調的趨同。對於這個命題,我想用以下的實踐來加以檢驗其正確性:
……同一首…《二泉映月》,聽阿炳本人用絲繩弦二胡(且比一般二胡弦粗一檔)演奏,再聽當代人用金屬弦二胡演奏,其感覺相去甚遠。當代演奏家的演奏技巧無論多麼高超,因為用了金屬弦的二胡演奏,永遠達不到阿炳用絲繩弦演奏的意境。因為,絲繩弦更善於表現《二泉映月》的那種蒼涼、淒婉。難怪有人說:《二泉映月》已經異化了……
另一位盲人音樂家孫文明曾經創作了一首炫技性二胡曲,全曲模仿洞簫的音色。這首曲子,用絲繩弦演奏和用金屬弦演奏,那差異就更大了。為甚麼?因為絲和竹(純竹,非貼笛膜而膜震動者)更性相近,都有陰柔屬性,絲樂可近於竹樂洞簫音色。而金樂陽剛明亮,和洞簫音色正好相反,無論如何處理樂器和演奏技巧,都不可能企及絲繩二胡的演奏。
……
中國的樂器改革仍然需要繼續進行,但這必須尊重科學,尊重規律,尊重樂器原有的特色。例如絲繩弦,它有其弱點……但我們應當在保留絲質的基礎上,想法克服這些問題,而不是一換了之。換了很容易,但原有的韻味也就沒有了!
摘自《人民音樂.評論版》零六年十月號
作者:孫煥英 原文標題:「八音」和諧 不可無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