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599561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6-10-19 14:23:01

 

 

  剛過去的星期二,拜訪了高胡大師余其偉先生,專誠請教他有關粵曲粵樂裡的乙反調問題。

 

  正如之前在這博客小站張貼出的一篇有關乙反調的文章《乙反調的迷思》所言,筆者對乙反調的問題一直想不通。近期做有關胡文森的作品的研究,同樣碰到乙反調的問題,這次是不可能再迴避,也不可以一句迷思便繞過問題。

 

  胡文森為電影《蝴蝶夫人》(1948930在香港公映)寫了兩首插曲,都是由吳一嘯先寫詞的。其中的《載歌載舞》我之前已有介紹,其曲調後來給填上《賭仔自嘆》歌詞,成為鄭君綿的經典名曲。另一首同樣是很有名的,在電影特刊中,這首歌已有兩個名字,喚作《燕歸來》,又名為《燕歸人未歸》。五十年代後期,這《燕歸來》開始有另一個名字:《三叠愁》,有不少粵劇以之作小曲來填詞。從鍾曉陽《惜笛人語》裡有「女子彈箏像私語,三叠愁是她,夜思郎亦是她,…」的描述,可見這《三叠愁》亦有一定名氣!為方便敘述,下文就把胡文森這首曲子統一稱作《三叠愁》好了。

 

  《三叠愁》就是用乙反調寫成的。近幾個月,我多方搜尋後,共得胡文森創作的歌曲十九首,其中流行曲風格的佔六首,其餘十三首都是粵曲風格的,而這十三首粵曲風格歌曲,佔了五首是以乙反調寫的,胡文森看來很鍾情這種獨特的粵曲音調。

 

  倒是我自己走眼,以往一直沒有留意有《三叠愁》這首曲子。直到做胡文森的研究,才發現了它。也才發現,高胡大師余其偉近十多年來,常常演出《絲絲淚.三叠愁》,由他演奏並灌成唱片的版本也不止一個。這《絲絲淚.三叠愁》就是把王粵生的《絲絲淚》與胡文森的《三叠愁》併合成一曲演奏,大抵是因為兩首曲子都是乙反調的,風格相近,於是合二為一。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廣東音樂高胡名曲薈萃余其偉編注演示版》也有收入這首《絲絲淚.三叠愁》的曲譜(但這樂譜集裡把《三叠愁》的作曲人誤標注為陳冠卿,這一點我已提醒了余其偉先生)。

 

  我看了這《高胡名曲薈萃》裡《絲絲淚.三叠愁》的曲譜,發覺是幾乎把所有7音都記成b7的,這是再一次勾起我對乙反調的迷思。其後我才又知道,原來余其偉先生居然已遷居香港,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所以實在不能不珍惜機會,上門討教。

 

  難得余大師肯在忙碌的教學時間裡撥冗接見,說到乙反調問題,他倒是蠻有感慨,也蠻覺無奈。他言下之意是中國人底氣不足,缺乏民族自信,以至很多音樂行家都很難堅持自己民族所特有的音樂特色。經過個多小時的傾談,我是比較清楚明白有關乙反調的種種了。

 

  傳統的廣東人玩音樂,用的並不是十二平均律,而是一種很有地方色彩的七聲音階(下文稱之為「粵式七聲音階」),其中的4音在十二平均律的4#4之間,7音在十二平均律的b77之間,為了清楚表示當中的區別,很多樂譜都以47來記這兩個音,而這兩個音又稱「中立音」。若以音程來說,高音1和7是小二度,高音1和b7是大二度,但高音1和7卻是介於小二度和大二度之間的「中二度」!也有些學者說它是四分三個全音!至於3與4的音程,亦是「中二度」,四分三個全音。值得注意的是47這兩個音是純五度關係

 

  在一般的情況,廣東音樂的旋律以五聲音階為骨幹,47這兩個音只是起裝飾作用的輔助音。可是在乙反調中,47個音卻變成是重要的音,經常受到強調,反而36個音卻降格為輔助音。

 

  問題是,西方音樂傳入,國人都認為西樂較先進較科學,於是不管是嚴肅和流行的音樂,都是一致擁抱十二平均律。廣東音樂的演奏很多時也被逼使用十二平均律,尤其是改編成有和聲的以至交響化的版本時,更不可能不用十二平均律。但這樣一來,就得摒棄47這兩個極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非十二平均律的音。

 

  這樣的摒棄47,遇到強調47的乙反調時怎麼辦呢?音樂家的權宜之計是把7等同為b7,又把4等同為4。這樣,b74也是純五度關係,而且變成是完全的十二平均律的東西了。辦法看來是可行的,可是聽在老廣東樂迷耳裡,卻全不是舊時風味了!事實上,民族與地方特色都大大受損了!再說,這種辦法,會讓不知就裡的後輩以為,碰上乙反調,就把7音奏成b7便成了,亦是相當於把徵調式作大二度轉調,轉成西洋的小調音階,可憐,要是真的這樣去理解是絕對錯的,因為很多乙反調曲調根本不是這種「大二度轉調轉成西洋小調」所能解釋得了的。像《流水行雲》與《禪院鐘聲》都是,奏這兩首曲子,權宜地把所有7音奏成b7音,感覺固是怪怪的,而把所有的7音奏成十二平均律的7,其實也是奏不出韻味來的,只是效果也許比奏成b7音好一點兒,真要奏出韻味,還是得要用47

 

  余大師解釋,《高胡名曲薈萃》裡《絲絲淚.三叠愁》的曲譜,幾乎把所有7音都記成b7的,是因為這個版本是寫了配器的,演奏時要用十二平均律,也就只好權宜將就。但該曲集裡其他很多乙反調的樂曲,仍然是用47記譜的。余大師亦深知,現實和市場是要面對的,只要涉及樂隊,涉及配器,就幾乎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十二平均律,惟有用傳統的小樂隊(如一種廣東人稱為「五架頭」的小樂隊模式)演出時,才可以用回「粵式七聲音階」,但小樂隊中也不宜有琵琶這樣完全十二平均律化的樂器,因為以之奏「粵式七聲音階」,反而很是不方便。其實,想想他常常要出入於十二平均律與「粵式七聲音階」兩種音律之間,縱是大師,也非常辛苦吧。

 

  回想起我的八孔洞簫亦屬完全十二平均律化的樂器,想以之奏出乙反調的傳統風味,何異於緣木求魚。要得乙反調的傳統風味,改玩拉弦樂器才行了。說來,我拉二胡,從來無信心能準確的拉出47這兩個音,因為從沒有人指導過。那天膽怯怯的把7音試拉給余大師聽聽,余大師說就是這個音高了,並鼓勵我要有信心,廣東人從小到大浸淫在粵曲粵樂音樂裡,47的音準早進了血液中骨髓裡,放膽便成。

 

  再回說胡文森的《三叠愁》,這首作品可以顯示出胡氏對粵曲曲調的韻味是掌握得非常到家的,我想,這自然是因為他一直在粵曲界工作,當然能徹底領會箇中三昩。也不要說非粵曲界的音樂人了,現在即使是粵曲界中人,我覺得也沒有幾個能寫出這樣上佳的乙反調曲子了。

 

  最後,也說一說為乙反調風格的曲子填詞的問題,這方面我倒覺得不妨就把曲譜中的7音和4音都看成是十二平均律的7和4便成,反正字音音高的彈性較大。但絕對不宜把曲譜中的7音看成是十二平均律的b7,這樣有時反而會出問題的,因為高音1和7的關係絕對不是大二度,近似於小二度則尚可勉強接受。

 

 

 

相關文章:變律 

     平生初嘗「中立音」

      簡介粵樂的乙凡(反)線(調)ZT

      說王粵生的乙反調作品

      中西樂律比較 

       舊琵琶不可取代之處

 

 

 

這首歌,譜中的47必須唱成47才夠味道,

如果採用7奏成十二平均律的b7的辦法,就變了是西洋小調,味道大不同了。

 

 

 

 

 

 

 

 

 

 

  

阅读(10454) | 评论(7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