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10-10 10:11:05
上文說到,坐在梅艷芳身旁,好辛苦才想到一條問題問她,答了之後,我又靜了下來,沒有問題了。
只見招待會上,記者們紛替林利、胡渭康、蔣慶龍拍照,並邊拍邊問問題,一會又過來邀請梅艷芳跟這三位男孩子合照,鬧哄哄的。
我無所事事,惟有走到一旁,要了杯茶,拿些西餅吃。從這第一次招待會的經歷,我已感到,它對我來說是沒大用處的,尤其是一些偶像派歌手的招待會,即使與他單對單,也感到不會從他身上問到甚麼我有興趣的東西。
事實上,也曾有記者朋友語我:「多接觸一點歌星,了解他們,應對你寫歌評有幫助的呀!」
但我總是想,評歌的跟唱歌的還是不接觸為妙,一旦接觸並熟絡下來,為文評歌時,就不多不少都會有避忌,彈讚都不會寫得暢快,況且好些歌星,他們唱歌是靠天賦的,連曲譜都未必會看,又能與之談些甚麼樂與藝呢?
當然我也不是拒絕接觸所有歌星,一些創作言之有物或很實力派的歌手,我就很願意接觸,例如凡風時代的區新明,達明一派的劉以達、黃耀明,夢劇院的李敏、劉文娟,來自台灣的羅大佑等便是,不僅是在招待會上或約定的訪問中樂於與他們交談交流,即使平時碰面,也會多說一、兩句。都能深入的談音樂、談創作嘛!
也曾擔心跟這群創作歌手熟落,會令自己下筆時有所避忌,但卻發現他們很有器量,只要言之成理,他們都不介意我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