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09-02 16:52:06
已故國樂大師劉天華有一首琵琶作品,標題是《虛籟》,在《人民音樂》評論版的零六年五月號裡,讀到
首先是
「虛」是「空虛」、「虛無」的意思,「籟」原是古代的一種簫,因為簫的聲音是從孔穴裡發出來的,又引申為從孔穴裡發出聲音,後來人們把籟泛指為聲音,「虛籟」是指沒有聲音,或是空虛的聲音。
在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中,「虛」並不是「沒有」的意思。「虛」是與「實」相對應的一對哲學範疇的概念。…世界是虛、實的統一…沒有「實」便無以為「體」,沒有「虛」便無以為「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虛」是指事物存在的一種狀態,是與「實」相對應的存在於事物中予盾的兩個方面。…它們對立而又統一,相反相成,互為前提和條件。中國繪畫、戲曲中的寫意正是虛實結合,重「虛」的表現。因為有「虛」的存在,才孕育了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核心範疇──意境。中國古典文藝作品才表現為對意境、對「大音希聲」、「淡兮其無味」,崇尚自然的審美追求,幾千年的傳統音樂文化也正是因此而一直對恬淡、深遠的意境孜孜以求。……
其實,「虛籟」一詞的組合並非是
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竟日聞虛籟,深山只此涼。
宋代詞人張元幹的《念奴嬌》:
…坐揖龍江,舉杯相屬,桂子落波心。一聲猿嘯,醉來虛籟千林。
同樣是張元幹的《寶鼎現》:
…乍霽月,望松雲南渡,短艇欹沙夜泊。正萬里青冥,千林虛籟,從渠繒繳。
不難看出,以上兩位不同時代詩詞作者的三首詩詞,所用「虛籟」一詞的含義基本相同。從三首詩詞的創作意圖來看,作者是想通過中國古典文學創作中的寫意手法表現自己與大自然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一種意境,體現出作者的一種精神境界。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大自然始終佔有特殊的位置,中國人總在大自然中體驗自己的胸襟、情趣和人格,返樸歸真,在大自然中尋找自己心靈的歸宿和感受上的深深契合。……既然是「虛」籟,這時的大自然就不是電閃雷鳴、狂風大作、狼嘯虎吼、嘈雜之聲不絕於耳的「實」籟之音,而應是在廣漠蒼穹之下千林寥寂、萬物安寧,只有清風襲面、樹葉沙沙、蛙鳴點點、蟬叫聲聲的美妙意境……當然,儘管「虛籟」一詞所涵蓋的意境在中國傳統文藝作品中大體相似,但在具體的不同文藝作品中,由於創作者的創作目的不同,其意境也應是「移步不換形」(梅蘭芳語)的。
……其實,琵琶獨奏曲《虛籟》又名《今夕》和《長夜吟》,似乎以「長夜吟」為標題與樂曲的情感內涵更為吻合。為何樂曲最終以「虛籟」為標題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