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02-26 23:47:24
《中文流行歌詞的文學性》講座內容摘要
朱耀偉 |
林夕 |
流行曲歌詞與文學性 | |
引述《香港詞人詞話》: 黃霑 “流行曲是一種商品……寫詞人寫歌詞,主要是為錢而寫。若以道德家的眼光去批評流行曲,流行曲是會死掉的。” |
很多填詞人填詞並不純為錢。 |
引述港大學者趙令揚: 內容不妨清新,語言不妨優雅,語言要規範化。把填詞當作文學創作絕不是一件脫離現實的事。 引述清華學者葛兆光: 流行如果是指形式與語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內涵,那就很糟。想迎接流行歌詞的時代,就要讓流行曲多一些[語言]機智和[文化]內涵。 引述林夕(1986): 蘇東坡時代流行大江東流,亂鴉送日的意象,而我們流行的是跳舞和風雨,兩者並無高低之分,只是時代需要不同。 |
甚麼才算是文學﹖是否一定要是高雅才算是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不單只是為了令人產生愉悅,更重要的是人看了後精神有所提升。 填詞人從來不會以自己的作品成為文學品作為目標。更不會顧那些所謂修辭。 好的文學作品從不炫耀作者的文字功力 |
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 | |
香港以往的歌詞研究散見於報刊,直到90年代才由黃志華開創著書專門討論的先河。 西方文化研究理論中很多可能並不足以解釋香港流行曲歌詞現象。 不同學科的學者各自以其觀點研究流行曲,如馬傑偉(傳媒)、余少華(音樂)等 引用梁款:普及文化不是劣品味與假意識的總和,而是一隻既鄙俗保守又反成規的雙面獸。 |
|
香港流行歌詞賞析角度 | |
作者 – 詞人風格、詞人/歌手背景、心理分析(如:明星、找不著藉口、漣漪、誰明浪子心) 在“文化工業”裡,還容得下個人風格麼﹖ 文本 – 修辭、意象、場景、佈局 (如:倆忘煙水裡、細水長流、追憶、傳說) 讀者 – 實用效果、個人感受(針對切中讀者心聲)(如:為自由、半斤八兩、大懶堂、女校男生) 斷裂的佈局(如廣播道fans殺人事件):後現代﹖不知所謂﹖ 文化 – 身份認同、性別、城市空間(如:說不出的未來、今天應該很高興、中國製造、皇后大道東、勞斯萊斯、忘記他是她) |
音樂工業流程加諸填詞人的限制性,總體而言相當小;填詞人還是有較多的個人風格 《傳說》文言與白話兼備,隨歌調轉變而改,實屬例外;其他歌詞能否從之,難以一概而論 填詞人重視真切感受,佈局、場景並非首要考慮。如《再見二丁目》便是林夕在日本的真切等人經驗。佳句: “原來過得很快樂,只我一人未察覺。” 有時難以用傳統文學評析方法去評論歌詞 國歌:受眾極大,難以填寫。能做到使人激動,效用不容置疑。但效用好是否等於文學性高﹖ 自古詩詞常用意思斷裂。莫文蔚《幻聽》便特地用了意思斷裂作某些部份的寫作手法(在副歌則較完整) |
其他 | |
|
半斤八兩用字準確,實高手之作 但相比《今天應該很高興》,半斤八兩在文學性而言稍遜一籌,因為前者引起更深層的共鳴(聽過的人有提升) 香港歌詞中少用本港地名,反而較用外國地名 (較高格調﹖) 香港填詞並非一代不如一代。反之,手法越來越多樣化,百花盛放。 可惜的是聽眾越來越狹窄,集中於年青一代,不如以往的歌聽眾層廣泛。其中一個原因是英皇推動起用女孩、男孩歌手的風尚 雖然詞歌有所關連,但深信詞獨立而處亦能具文學性。最大心願是出一本純詞的歌詞集。 香港並非無新晉詞人,只是他們很難上位。林夕只好力求作多方面嘗試,不局限自己的風格,一人分演不同風格填詞人的角色。 先詞後曲在香港很難。 滿意自己王菲歌曲《開到荼縻》和《守望麥田》,因為這二詞是林夕專為安慰王菲離婚而寫的。 創作歌手在台灣較成功,在香港較差。唱與作曲方面無問題,但填詞方面太差,如王苑芝,原因可能是中文水平低、廣東話九聲的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