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6-11-12 22:27:16
李慧主唱的《誰憐閨裏月》,屬美聲唱片公司第四期的七十八轉唱片出品,面世於1954年2月21日,屬「粵語電影插曲」類別。
這首歌是否真屬電影歌曲,暫難考究。但若說入聲韻用於嚴肅題材,它肯定是極早期的粵語流行曲例子,可惜早前在某講座上講入聲字入聲韻,尚未注意到這個例子。現在得好友借出老歌書,始發現得到。
細算《誰憐閨裏月》歌詞中相鄰字音大跳出現的頻率,高達0.431,比八分三還大一些,再觀乎其旋律結構,乃是頗鬆散的,由此可以頗肯定這首歌是先詞後曲的,亦因而估計它應是原創作品,可惜美聲公司從第二期至第四期所出品的粵語流行曲,全無詞曲作者資料,致使這原創猜測沒法百分之百肯定。
《誰憐閨裏月》這首以先詞後曲方式寫成的歌曲,除了用入聲韻,另一大特色是用了三拍子,甚至有變化半音:升re、升fa、升so,這些元素之使用,實在是使旋律頗帶洋味,在當時來說應該也是頗新潮的吧?
翻查舊筆記本,其中有一份手抄目錄,乃抄自中大戲曲資料中心的藏本《最新粵語時代曲》,這目錄中亦有《誰憐閨裏月》,可見早年去中大戲曲資料中心找資料時,早就見過這首歌,可惜去一次中大山長水遠,時間總是緊迫得很,見這首《誰憐閨裏月》全無詞曲作者資料,便不以為意。再說,因為美聲公司出品無詞曲作者資料的「傳統」,亦使小弟忽略了其旗下的許多作品,到了最近想寫五十年代的粵語歌編年史,問好友借得老歌書,才逐一地把美聲旗下的出品細細端詳,才發現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由此使小弟認識到,考古不僅甚似瞎子摸象,而且錯過線索或是忽略了有用資料之事是時有發生,如此一旦錯過或忽略,可能耽誤多年才能再發現,想起也覺奈何!當然也可能是機緣未到吧,比如若是早年便注意到它們,則像《朝朝來了》這種歌名,未必能省悟到其中的文化意義;早年也未發現八分三定律,要判斷某歌先詞還是填詞,會缺少了一個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