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3-05-07 09:28:17
本文於昨天發表在《信報》「影音地帶」版「詞話詞說」專欄,見報標題是「快樂其實好簡單?」。
《十元換來的快樂》,見到這個歌名,詞未見,歌未聽,已經有很多聯想。
想到幾十年前,香港的十元,可以相當於現在的幾百元。如果當時有人作首類似題材的粵語歌,應該會是《一元換來的快樂》以至《一毫換來的快樂》。
再想到以前的文人說甚麼清風明月不用買,而今香港城市內的空氣污染指數經常超標,「清風」固然難求;加上到處屏風樓或是六、七十層的超高大廈,這刻還見月兒,半晌便被高樓遮卻,要好好賞月,也不容易!看來無地位無錢都難享「清風明月」,更不可能用十元去換取欣賞「清風明月」的快樂。
繼而又想起晏殊的名作《破陣子》下闋云:「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裏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古人生活貼近自然,也可以從親近自然中得到許多不須消費一文一仙的快樂,像鬥草這玩意便是,即使像紅樓十二釵那樣的閨秀,亦會偶然鬥起草來。這自然也想起小時候在山間的木屋區看大哥哥們捉金絲貓鬥金絲貓,也是可以不花分文便樂也融融、甚至刺激無比。
時代已變,城中孩子,幾乎隔絕自然,也早早成人化,提早加入「低頭族」,玩Candy Crush Saga玩個不亦樂乎,也算是不花分文,哪會想到思考「十元」能換甚麼快樂的問題?
不過還是應該感謝創作歌手吳彤寫了這首可以用結他自彈自唱的《十元換來的快樂》,把問題再帶出來,引領我們去思量一番。
「別人問我,十元可以換甚麼?我說快樂,很多快樂。別人問我,現時可以做甚麼?可會像有過往很多工作嘛?別要再說世界已沒有和諧,我也試過有不開心心態,但世界這麼大,我信你總有法自我開解。求甚麼?求到連自己都犯錯,寧買魚蛋吃好太多。麥記都好啊,平價甜筒都不怕多。求甚麼?求到連自己都話錯,寧買杯鴛鴦抵更多。若太多不快,弄個缽仔糕多吃一個,糖葱餅不錯……」
這歌詞內有很多預設背景沒交代,比如那個「別人」可能很窮,也可能頗有些時間已找不到工作,又或所做的不是稱心的工作卻沒得選擇。其中也可能有些「別人」在孜孜以求,想脫貧,想得到點點快樂,結果卻似乎適得其反。而歌曲作者則向他們曉以道理:莫要說世界已沒有和諧,在乎面對時用甚麼心態,能否懂得自我開解。只是,這樣的自我開解,未必是善策,會容讓社會的矛盾(或不和諧)繼續存在。記得日前在銅鑼灣見到兩個廣告句語:「滿懷理想,唔夠銀兩?」友謂頗能反映這一代人的價值觀。但筆者更覺得那是因為現今社會貧富懸殊更大,從下向上流動的機會更小,所以不能不斤斤計較於「銀兩」的夠不夠。
因此,《十元換來的快樂》置在這背景下,像是有點錯了位。不過作為一首用結他自彈自唱的小歌謠,也不可能苛求。何況它亦有勸大家莫過份追求物慾之意,這亦是很可取之處。譬如比它窮得更浪漫的一首at17舊歌《窮得只有愛》:「窮得只擁有愛,難以買四兩菜……窮得多麼精彩,糧草缺live show照開……窮人先有空看出趣味來,計算身邊的愛,我應該不會豪庭大廳中托腮……」其實一樣在無視社會矛盾。但誰又會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