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3-04-02 08:47:58
時值癸巳新春,筆者在這兒先跟讀者拜個年,恭祝大家萬事勝意!從這一期起,本欄由之前的「誰弄管弦」改為「曲小情深」,每期介紹和賞析一首粵調小曲。今期既是適逢農曆新年期間,因此便選了很應景的《春風得意》來談談。
然而,其實《春風得意》並非樂曲的原名,它原是一首電影歌曲,本名《凱旋歌》。對此,筆者在本刊第一二四期(二零一一年三月號)有詳盡的考證。為方便未看過該文的讀者,這裏也略作交代。《春風得意》原叫《凱旋歌》,是電影《廣州三日屠城記》(首映於一九三七年三月三十一日)的插曲,由該片的監製兼編劇(也兼是電影公司老闆)胡麗天寫詞,梁以忠譜曲。大約不遲於一九三八年,這插曲曾灌成唱片,由梁以忠的太太張瓊仙(又名張玉京)主唱。後來,有唱片公司把這首歌曲的純音樂版灌成唱片,並改名為《春風得意》。隨着歲月的推移,《春風得意》成為廣東音樂作品中的經典,亦是粵劇、粵曲中常用以填詞來唱的「小曲」,也因此,一般人漸漸忘記了《春風得意》的出處。也就是說,曲子傳揚了下來,原來的曲詞卻差點失傳。筆者常稱這現象是「傳曲不傳詞」,它對粵調小曲的研究是很大的障礙,因為只有從原來的歌詞,才能看到作曲人怎樣問字取音,如何從字句中化出美麗的曲調。
《春風得意》所以成為經典,自是因為它的旋律婉轉優美,而且暗伏激越的意緒。要好好認識《春風得意》這首曲子,莫如先認識一下原來的《凱旋歌》歌詞:
待君凱旋還,請聽凱旋篇。
君不見中原王氣沉,箶聲飛渡山海關,
烽火輕易大地色,鐵騎踏破舊江山,
多少人家室無壁?多少人家屋無椽?
戰戰戰,寧為疆場珠玉碎,不作簷下瓦石全。
待君凱旋還,請聽凱旋篇。
君不見長行十萬眾,人逐胡騎遍野翻,
舞槊刀光劍影裏,躍馬青山白水間。
前前前,片言贈君君記取,不搗黃龍莫生還!
戰戰戰,前前前,不搗黃龍莫生還!
看看曲詞中像「不搗黃龍莫生還」之句,是何等激昂。而從這樣的語句譜寫出來的曲調,表面是優美抒情,實則是暗伏昂揚的戰意。
廣東音樂作品,大部份是純音樂創作,諸如《流水行雲》、《禪院鐘聲》、《餓馬搖鈴》等等,這類樂曲在音樂結構上都是比較緊密的。但是也有為數不少的廣東音樂曲子最初是因詞而生,也就是據詞譜曲而產生的,這類樂曲,在音樂結構上相對而言便都比較鬆散。本文要談的這首《春風得意》,正是一個好例子:它原是因詞而生,音樂結構確是比較鬆散。
可是《春風得意》雖然在音樂結構上比較鬆散,卻仍然能夠成為經典,這其中肯定有其創作上的巧妙之處。也可以這樣說,粵樂名家為歌詞譜曲,為了彌補結構上會比較鬆散的缺點,總會力圖做出許多行之有效的補救,使音樂旋律進行的統一感、呼應感都有所加強。
一般來說,作曲者有兩種常用的方法來使曲調在結構上變得工整些。第一種是「反覆/模進」,也就是借仗曲詞中的重出字句或排比句子,於寫作旋律線時以反覆或模進等技巧來配合;第二種是「音群貫穿」,即把由若干個音構成的音群,貫串穿插在樂曲的不同的地方去,使音調聽來多添熟悉感與統一感。
以《春風得意》來說,使用第一種手法「反覆/模進」的地方是不少的。比如詞中兩次出現「待君凱旋還,請聽凱旋篇,君不見……」,詞末的「不搗黃龍莫生還」也重出,譜曲者自是不會放過。但值得注意的是,「凱旋」一詞也重出,譜曲者卻並不曾在這個語詞上採用「反覆/模進」哩,其中的奧妙,宜多細味。又如「多少人家室無壁?多少人家屋無椽?」這對工整的排比式詰問句,譜曲者採取的手法是:第二句高八度模進第一句的開始部份,做成的效果是激越之情一浪比一浪高,而層次感是很強的。
曲調中還有一處是當句重覆:「上尺工六尺,上尺工六尺」,可是相應的四個雙音節詞語,其聲調並非全一樣的:
鐵騎 中入 陰去
踏破 陽入 陰去
躍馬 中入 陽上
青山 陰平 陰平
作曲家把它們全配以「上尺工六尺」來唱,肯定有些是不那麼諧協的,但為了旋律能取得當句重覆的效果,看來是寧願字音稍拗一點。
至於「音群貫穿」手法,《春風得意》亦用得不少,但不易一眼看出。筆者是把全曲的旋律施以簡化之後,亦即去掉旋律中屬於加花或起潤腔作用的樂音之後,才有所發現,參見「《春風得意》旋律簡析」附圖。從圖中的簡略分析可知,「歌曲」開始的六拍,是相當於西洋音樂的那種「小動機」,它可分裂成「前半」和「後半」,在歌曲中多次重現或稍有變化地重現,這些乃奠定了全首歌曲的基調,也使曲調的發展有很強的統一感。在附圖中還可見到,尚有另外四個小音群不時在曲中重現,俱有增強旋律發展統一感的作用。其中音群E是最後出現的,它是因應疊字句「戰戰戰」和「前前前」而生的,它的激揚感,跟詞義甚是配合。
《春風得意》有兩種過門樂句,一長一短,但其實短過門是從長過門予以緊縮變化而成的,二者實在是同一血脈。再者,長過門則是從歌曲開始樂句的後半部份變化而成的,顯見它們都屬於「音群貫穿」手法的產物。
經過以上的稍加分析,便可知梁以忠在譜寫《凱旋歌》的時候,在不少地方都巧妙地施展了「反覆/模進」及「音群貫穿」的手法,遂使這曲調有繞樑三日,百聽不厭之感。筆者倒是期待有一天,能在舞台上重新聽到有人演唱《凱旋歌》的原詞。
按:本文原刊於二零一三年三月號第一四八期《戲曲品味》「曲小情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