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638197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12-12-08 09:58:22

 
  偶爾才知道,既是音樂家又是唱家的邵鐵鴻,辭世已有三十年整。然後又在網上見到,好些文化名人,曾有詩贈予邵鐵鴻,比如趙少昂曾有一首七絕贈予邵君曰:
 
簫聲引鳳世無儔,
流水行雲韻更幽。
多難萬方傷未已,
憑君一曲解煩憂。
 
  說到邵鐵鴻,筆者近期才得知,戰後香港拍的第一部粵語片,為何叫《郎歸晚》?在《吳其敏文集2》一書有兩篇文章:「戰後第一部粵語影片」和「《郎歸晚》開拍前後」,從中得知這電影的劇本正是吳其敏寫的,劇本的初稿中片名原為《怕到相思路》,「…… (導演)黃岱認為《怕到相思路》這個命名不好,不像粵語片的戲軌,他想來想去,提議套用一支流行的粵曲,同時也把片名按那支粵曲的曲名改稱《郎歸晚》。大家沒有異議,《郎歸晚》這個命名就決定了下來,而且很快就把這部戲拍成,列為復員以後的第一部粵影出品。」
 
  吳氏還說:「《郎歸晚》是一支以《流水行雲》譜子譜成的歌曲,當時,流行里巷,愛聽愛唱的人很多,按歌意,是和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可以取得協調的,選用這支歌之後,同時也起用了這支歌的原作人邵鐵鴻,請他在片中擔任一個角色……不久《郎歸晚》拍成上映,叫座力很強,創下了戰後上映國片收入最高紀錄……由於它的『收得』……過去存觀望心理的製片家們至此不再趑趄不前了……」
 
  從吳其敏這些描述可知,戰後第一部粵語片原來曾借仗「流行歌曲」的聲威。筆者過去一度以為是影片上映後,同名電影歌曲才流行起來,事實恰好相反:是調寄《流水行雲》的歌曲《郎歸晚》(填詞者是澳門樂師陳綠萍)在戰時已很流行,深入民心。
 
  說來很湊巧。邵鐵鴻在一九四一年的時候,曾為一部歌唱片《紅豆曲》(亦作《紅荳曲》)譜寫了一首全新歌曲,歌曲名字也叫《紅豆曲》,很快便流行起來。影片是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三日上映的,但同一個月的聖誕節,亦即十二月二十五日,香港便淪陷,進入日治時代,在這樣苦難的歲月,對《紅豆曲》的傳揚多少有點阻礙。而戰後,天公彷彿要延續邵鐵鴻的音樂光芒,第一部粵語片《郎歸晚》跟邵鐵鴻的關係也頗密切。
 
  關於《紅豆曲》的創作經過,據稱曾是邵鐵鴻的同窗的程萬里,曾在一九七九年七月十四日的《華僑日報》上為文憶述。文中說,一九四零年前後,一般粵語片正走拍製木魚書劇本的路線,而導演馮志剛及編劇家馮一葦兄弟,銳意求新,請邵鐵鴻為他們的新片《紅豆曲》寫作主題曲,為了照應劇情,二馮指定要將王維的五絕《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譜入歌中。當時有一些作曲人表示沒法承擔這創作重任,而其時邵鐵鴻忙於大觀影片公司歌曲部門,因與二馮稔交,又見盛意拳拳,於是毅然應允,結果花了七個晝夜,始把《紅豆曲》寫成,為了旋律通暢,邵把「願君多採擷」中的「擷」改為「摘」,相信這個是須有的權宜。據程萬里說,《紅豆曲》在香港公映後,南洋版權由邵氏公司老闆邵邨人以高價購得,又囑二馮今後多拍新穎題材的粵語片,並會大力支持。《紅豆曲》這首電影主題曲在戰後肯定流傳甚廣。甚至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仍有流行歌手鮑翠薇重灌這首歌,只是歌曲名字改為《紅豆相思》而已。據筆者考究,電影《紅豆曲》的廣告,在一九四一年的元旦已見刊出。但影片要到是年的十二月初才正式上映,期間連電影公司的名稱也換了,由「黃金影片公司」變成「星光公司」,似乎意味二馮的求新曾遇麻煩或阻力!
 
  回說歌曲《郎歸晚》,它在同名影片(於一九四七年一月二十日)公映後,自是更流行,以至人們都叫《流水行雲》為《郎歸晚》。對此,邵鐵鴻頗感有矯正之必要。一九五三年,邵鐵鴻獲電影界的支持,拍了一部「音樂人傳記」,片名就直接叫作《流水行雲》,邵君親任原著製片及主演者,又邀得秦劍執導、吳丹編劇,更有一線紅伶紅星如小燕飛、黃曼梨、馬師曾、紅線女及吳楚帆等助陣。影片於一九五四年二月十二日上映,頗受歡迎,還重映過若干回。其後,《郎歸晚》的歌詞倒漸被遺忘了。
 
  以現今的說法,邵鐵鴻的音樂創作滿帶傳奇。單是上述的《紅豆曲》與《流水行雲》兩首作品,已足以永垂不朽。
 
  邵鐵鴻是廣東南海縣三山鄉人,字雲生,號水雲鄉主。獲譽為「藝壇驕子」,並謂他有「七絕」,即擅吹、擅彈、擅打、擅唱、擅撰、擅作、擅做。邵鐵鴻年少時負笈於香港顯勤學校,後轉讀大同中學。求學時期已甚有名聲,為母校及各校經常參加畢業禮上的演奏,以至慈善籌募會的演出等。據知,他的音樂造詣,多得自其舅父。上世紀三十年代,邵鐵鴻與梁以忠合力主持東山音樂社,經常參加各大慈善機構所舉辦的義唱,又常往香港電台作播音演出。邵鐵鴻灌唱過不少粵曲唱片,可惜能流傳下來的幾乎沒有。筆者偶然見到一九四一年元旦《星島日報》上的唱片廣告,便見到有邵鐵鴻獨唱的《鐵血征鴻》、《中華萬歲》以及與林妹妹合唱的《傷兵之友》等粵曲。這裡《鐵血征鴻》的曲名應是把邵君的名字嵌了進去。
 
  除了音樂歌唱,邵鐵鴻閒來也愛讀書寫詩詞,書法則喜瘦金體,但常自謙並非瘦金體,而是「瘦鐵體」。邵君基本上憑藉音樂便能維生,其一生僅有十年八載是需要從事音樂以外的工作,那是在先施人壽保險公司任職。
 
  邵君一生創作的音樂歌曲甚多,比如《錦城春》、《萬里行》、《漁父吟》、《人月圓》、《龍戲珠》、《彩鳳引金龍》、《平步青雲》、《逍遙引》、《纏綿曲》、《相思扣》、《滿江紅》、《風花雪月》、《憶王孫》等等。六十年代後期,他曾出版了兩張個人唱片,上述作品,大都能見聞於其中。筆者見過他第二張個人唱片的廣告,其中提到:「是一九六九年由名錄音師劉東氏選用最新科學器材灌成……」想見其唱片的錄音質素甚高。如果細查香港電影資料館的資料,邵鐵鴻尚有若干鮮為人知的電影歌曲作品,如湯曉丹執導,陳雲裳、馬陋芬主演的《舞台春色》(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上映),片中有歌曲多首,其中《愛國歌》、《機師艷史》兩首由邵鐵鴻撰曲;而伊秋水、鄭孟霞主演的《冤鬼復仇記》(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五日上映),片中的歌曲《風月詞》和《送君行》也是邵鐵鴻作曲的。又如吳楚帆、黃曼梨合演的《辣手蛇心》(一九四七年七月十七日上映),片中歌曲《莫問年華》乃由馮志剛作詞,邵鐵鴻譜曲。
 
  邵鐵鴻在五十年代,不時隨片登台演奏。而他最後一次公開獻藝,應是一九七九年七月十四日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的「邵鐵鴻詞曲作品演唱、演奏欣賞會」。音樂會上,邵鐵鴻盡展他的多才多藝,先後演奏了揚琴(曲目是《倒垂簾》、《到春雷》)、二胡(曲目是《彩鳳引金龍》、《鳥投林》)、古箏(曲目是《相思扣》、《漢宮秋月》)、洞簫(曲目是《流水行雲》、《龍戲珠》)、琵琶(曲目是《風花雪月》、《滿江紅》)等樂器,客串演唱的歌者有梁潔芳、李楓、黃月娥。
 
  現已移居加拿大的李晉福,據稱曾在邵鐵鴻晚年的時候有交往,並眼見他無妻子無兒女,仍生活拮据,常常搬家來避貴租,還得四處借貸過日。據《華僑日報》的文化版報導,一九八二年四月十一日星期日,邵鐵鴻參與在軒尼詩道廣東酒樓舉行的披荊文會雅集的時候,突然暈倒,送院救治,診斷為腦充血,延醫至深夜,卒告不治。一代音樂巨匠,從此與世長辭。
 
  三十年轉眼過去,但願有心人能搞一個紀念這位音樂巨匠的作品欣賞會。

 

 

  註:本文曾發表在《戲曲品味》2012年十一月號第一四四期。

 

 

 
 
 
 
 
 
 
 
 
 
阅读(92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