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1-12-27 08:41:35
不說內地,過去香港和台灣都有不少「戲曲風」。比如說《郊道》,就是據京劇《楊門女將》之《探谷》一段改編的。台灣電視劇《包青天》的主題曲,也極富戲曲風味。早年的香港粵語歌,有戲曲風味的還不少,這從《紅燭淚》、《分飛燕》等歌曲在很多八十後九十後眼中,只視為「粵曲」,便知其戲曲風味之濃了。
說來,縱然很多人都知道,接觸中國戲曲才能「真正接觸了民族文化的精髓,體會到中華民族深層次音樂文化的聲律、節奏神韻和藝術精神……」,但近一、二十年,尤其在香港,流行音樂界裡無論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有意無意地要「去戲曲化」!
這裡還可以說說香港粵語流行曲界的另一個現象。1970年代以前,粵語流行曲的「生產者」多是來自粵劇粵曲界的,但1970年代中期以後,那些「生產者」基本上就沒有來自粵劇粵曲界的一群,代之的都是喝歐西流行曲奶水長大的一群了。這是另一個環節上的「去戲曲化」!
香港人為何要「去戲曲化」?大抵是嫌不時尚、不現代、不「進步」!但於文化層面上看,時尚、現代、「進步」都是被塑造出來的消費需求,端賴我們如何塑造而已!
我信有一天,華語流行曲會掀起「戲曲風」。所謂: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