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呂文成的研究裡,順便研究一下,在1950年至1960年代裡,那些只在唱片裡出現的原創粵語流行曲作品,大約是多少?筆者的意思是,如果某原創作品本是為某電影而創作的,後來灌成唱片,則這種原創作品是不計算的,總之,只計算那些只曾在唱片裡出現的原創歌曲。
所以要區別得這樣清楚,是因為這兩個年代的原創粵語電影歌曲為數不少,錄成唱片的也不少。但是,專為出版唱片而寫,甚或只是湊數,卻確是原創的歌曲,其實也值得注意,至少,這類原創作品,是多是少,都應有一個說法。為簡潔起見,下文就把這些 「只在唱片裡出現的,卻並非電影歌曲、廣播劇歌曲的原創作品」稱之為「唱片曲」。
說「唱片曲」,暫時發覺呂文成是寫得最多的,手頭有27首。數量稍次的是一位筆名「新丁」的人,手頭有13首。排第三位的是馬國源,手頭有10首。從這創作數量的三甲,可知這時期的「唱片曲」至少有50首。其中比《鐵塔凌雲》「現代」而「西化」的亦不少。事實上,馬國源的旋律創作,大部份都很西化,是頗具「現代意義」的,他的十首作品裡有七首是明顯採用AABA這種西方標準流行曲式的,《雄壯歌聲》除了曲式是AABA,還是進行曲風格的,旋律中並出現升5。採用三拍子來寫旋律的有《淚影心聲》、《真善美》、《郎是春風》,此外,《相逢恨晚》的副歌使用了三連音,《一見鍾情》有頗複雜的切分節奏,而《銷魂曲》(有升2及升4)、《與君別後》(有升1)、《雨中之歌》(有升1)都出現變化半音,這些都是西化的明證。可惜的是,對於馬國源其人,所知甚少,僅知道他的作品都是由和聲唱片公司灌錄的,而他有時也為和聲唱片公司出版的歌曲負責編曲工作。
此外,筆者也數算了以下七位創作人的「唱片曲」創作數量:
林兆鎏 6首
朱頂鶴 5首
梁漁舫 5首
胡文森 3首
韓楝 3首
梁日昭 2首
周聰 1首
統而計之,這十位創作人,共寫了75首「唱片曲」,數量是頗可觀的,而其中林兆鎏、梁漁舫、胡文森的個別旋律創作,都不乏西化而富現代感的特點。
那兩個年代的「唱片曲」創作人,也不僅這十位,得待筆者有多一點的認識才作介紹。
阅读(2058)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