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瀏覽了李漢秋、李韻著的《關漢卿名劇賞論》,又再次重溫關的名劇《單刀會》,再次觸及「烘雲托月」之法。
如著者云,高文秀寫藺相如,短短四折戲寫藺相如一生中三件大事,劇本給塞得滿滿的,沒有游刃的餘地。而關漢卿的《單刀會》,全劇四折僅寫了一件事,因而可以用飽酣的筆墨,首二折通過喬玄及司馬徽渲染烘托關羽,第三折以關平等人襯托關羽,甚至第四折開始處仍可以有一個小過場,濃墨重彩地讓關羽獨抒襟懷,而關羽與魯肅的正面交鋒順勢成為全劇最終的高潮。又云:文學作品要寫出某人物的某一方面,不一定非從正面去寫,也可以借他人他事從旁烘托,《三國演義》「溫酒斬華雄」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而主角同樣是關羽。
寫戲劇如是,寫歌詞其實也是這樣。
歌詞篇幅更短小,寫一件事的方方面面有時都嫌太多,更適宜的是「片斷敘事」,即選擇富於包孕的一刻來下筆,由是便想起漢樂府裡的《東門行》:「出東門,不顧歸……」,又或唐詩《長干曲》:「君家住何處……」之類。
再及,「烘雲托月」之法,是二千年前的《詩經》古法,但橋不怕舊,等於賦比興今天寫新詩都不能不用。不用白不用,最要緊是用出自己的機杼。
阅读(1274)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