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0-10-15 07:25:38
另一篇標題極長的文章:「勿讓已走國門的鋼琴精品在國內失傳──學習齊爾品成對演奏『南北牧童』的成功經驗」(頁128),讀了才驚覺原來自己一直都不知,原來鋼琴曲《牧童短笛》是無獨有偶,當年還有一首與之齊名的《牧童之樂》的鋼琴曲,且是雙雙獲齊爾品帶到歐洲、日本等國成對出版、成對評介並傾情地成對演奏。可是這幾十年來,筆者聽的中國鋼琴曲的唱片不少,一直只聽過《牧童短笛》,無緣一聽《牧童之樂》。為何落單了?
該文裡甚刺激筆者雙眼的是這幾句:「令人費解的是:在國內,《牧童短笛》雖然時有演奏,但近年重技輕藝、貪大求難之風日盛,除在鋼琴業餘考級(六段)的考場上尚能聽到《牧童短笛》的琴聲外,也已淡出專業考試和獨奏音樂會曲目了。」
其實也正是「重技輕藝、貪大求難」,致使而今中國嚴肅音樂創作都沒幾首大眾喜聞樂奏的作品。幾時再回到「大樂必易」的境地?
還有一篇「音樂劇戲劇性歌曲寫作」(頁61),文章肯定了以前《洪湖赤衛隊》、《江姐》裡的「大歌」的成功,而對當代的作品批評得很嚴厲,君試看:國內音樂劇低水平的詞作家不少,對劇本、歌詞要求不高的作曲家不少。兩個不少加到一起,就成為製造劣質音樂劇歌曲的最大源泉。這些創作者低估了劇詩在音樂戲劇中的基礎作用,不知道歌詞經不起推敲,內容不真實,情感表達的可信度低,音樂再完美,旋律再動聽也是沒有用處的:甚至適得其反。國內近年來大投資、大場面、大製作的兩部音樂劇《金沙》和《蝶》就是兩個歌曲詞作失敗的例子。這兩部音樂劇由關山作詞,三寶作曲,大歌不少,音樂高潮不斷,但缺乏戲劇情感依據,音樂高潮讓人莫名其妙。
如此直指作品的「失敗」,真是國內音樂雜誌罕見的。《金沙》和《蝶》無緣看,也好像沒有甚麼相關的影音產品讓觀眾通過唱片或影碟欣賞。
筆者相信,近十多廿年來內地的嚴肅音樂推廣乏術,一般樂迷根本難以接觸較新的作品,這也是非常失敗的。比方說歌劇,筆者還是在聽四、五十年前的《洪湖赤衛隊》、《江姐》及《竇娥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