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0-07-29 07:46:49
傳統粵樂的親民特點在於簡單易奏,平民百姓完全可以在家裡自娛,一把胡琴或一個揚琴之類,只要有中級的演奏水平,就可以把曲子從頭到尾奏個不亦樂乎。而今那些大樂團作品,卻是絕不可能讓人們在家裡獨自地輕鬆奏出的。傳統粵樂另一親民性質是九成多的作品都能填詞演唱。即以上舉的五首粵樂名曲而言,原來的譜子每一首俱簡單易奏,也都曾填上歌詞來唱的。不要忘記,好些粵樂作品,其曲調是據詞譜曲而生的,例如《紅燭淚》、《春風得意》、《三疊愁》等等都是好例子,但說來傷心,能據詞譜出粵樂名曲的高手如王粵生、梁以忠、胡文森等,大多仙遊,這方面的「亡」又憑誰救?
故此,要救粵樂於瀕危,應該多從傳統粵樂的親民特點着想。我們不應等到把粵樂「申遺」成功才動手去救亡粵樂,行動是越積極越早越好吧。
香港中樂團是本土的重要音樂機構,期待在粵樂救亡上,能帶個頭多出點力。聯想起近年該團辦過「胡琴節」、「鼓樂節」,還有「揚琴」、「古箏」、「笛簫」等節,這些樂器並未瀕危尚且有節,何妨也辦辦「粵樂節」,想想如果千人萬人共奏《青梅竹馬》、《秋水龍吟》、《龍飛鳳舞》、《漁歌晚唱》(這些曲目都極簡單易奏的哩)等傳統粵樂名曲,場面何等壯闊,締造世界紀錄之餘,也能喚起大家對粵樂的認識與認同吧?
設想中的「粵樂節」,還可以搞比賽,請名家先寫出曲詞,然後公開讓人們譜曲,作品可分普通粵樂風格組和乙反調風格組,得勝作品最好能請名伶唱出,那就更有意思了。如果能搞出這樣的比賽,相信很能增加大家對粵樂、乙反調的關注和興趣,
說來,康文署亦已很努力,久不久就會搞有關廣東音樂的節目,未來數月,便有一系列的講座和音樂會。假如香港中樂團也來出力,粵樂應可大大地得到「激活」。
按:本文昨天發表於《信報》文化版。
chinaunix网友2010-08-01 05:00:11
除了把粵樂“樂團化”本身已不妥外,港中很多樂師都不是粵人,連閻惠昌先生本人也不是(如果我沒有記錯)。外省人奏自家音樂,總會有些摸不着的盲點。
chinaunix网友2010-08-01 05:00:11
除了把粵樂“樂團化”本身已不妥外,港中很多樂師都不是粵人,連閻惠昌先生本人也不是(如果我沒有記錯)。外省人奏自家音樂,總會有些摸不着的盲點。
chinaunix网友2010-08-01 05:00:11
除了把粵樂“樂團化”本身已不妥外,港中很多樂師都不是粵人,連閻惠昌先生本人也不是(如果我沒有記錯)。外省人奏自家音樂,總會有些摸不着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