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08-04 08:56:17
甫見宋飛出場,差點兒以為不是她,因為人胖了,跟宣傳單張裡的宋飛照片很不一樣。當然,欣賞嚴肅音樂演出,演奏家胖了瘦了,應該不損觀眾的投入感。可是,當晚中樂團也在不少樂章裡加了一些燈光效果,有時還用乾冰放煙霧,以至筆者身旁的觀眾嘖有煩言,認為放煙霧的裝置發出的聲響雖微小,也足以干擾他的投入感。本來,嚴肅音樂演奏中,這些音樂以外的劇場效果,完全不必加,而今是加了,是否適度,一旦爭議起來可以沒完沒了。
回說宋飛當晚的胡琴演奏,二胡是她的老本行,表現是無懈可擊的。此外,墜胡是二胡以外拉得最多的,但感到她的墜胡僅是拉得稱職而已,尚未能展現墜胡的奇特地方色彩。高胡只在最後的一章「盛世圖」裡出現,但「全程」隱沒在大樂隊的聲浪裡,根本無以表現高胡的特色。另一潮州音樂樂器二弦,筆者感到宋飛奏來也只是不過不失,神采是談不上的。唯有板胡這件北方色彩濃烈的樂器,宋飛奏得最是得心應手,可惜曲中以板胡演奏的段落僅有兩三分鐘,難以充分地展現板胡的動人韻致。其實,像本段落裡提到的墜胡、高胡、二弦、板胡以至沒有出現的京胡,都需要十多二十年的修習浸淫,才能很好地表現得出樂器的特色和地方風味,所以對於二胡大師宋飛兼奏這些類別的胡琴,是不該太苛求的。
關於這個中樂協奏版的音畫《清明上河圖》,筆者的總體印象是:音樂寫法是比較回歸傳統的,因而也讓筆者這類傾向傳統中樂風味的觀者大為悅之。可是筆者亦察覺到,聽過整晚的十八個「樂章」後,沒有哪一章是感到印象較深刻的、情意較深遠的。換句話說,這作品是「曲中有畫」,但在情意的表現上似乎欠了點可以醉人的境界。說來,曲中有
註:本文前天發表在香港的《文匯報》「點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