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07-23 07:28:24
彈指樓臺現,飛來何處峰?
為誰刈藜藋?遍地出芙蓉。
方丈三神地,諸侯百里封。
居然成重鎮,高壘矗狼烽。
這詩裡的「芙蓉」看來是指「鴉片」,但英國人十九世紀的時候是否有在香港這塊殖民地上種過鴉片,相信而今沒有哪個香港人會知。但無論如何,黃遵憲此詩寫出了香港被割讓二三十年後,已經初見繁囂。
第十首云:
遺使初求地,高皇全盛時。
六州誰鑄錯,一慟失燕脂。
鑿空蠶叢辟,噓雲蜃氣奇。
山頭風獵獵,猶自誤龍旗。
這詩開首四句是兩個典故,開始兩句是指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人曾遺使至京,提出佔用舟山、廣州附近一帶島嶼和地方的要求,遭乾隆拒絕。誰料幾十年後,清朝積弱,竟被逼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詩中「燕脂」是山名,又名焉支,用以借指香港。
唐代的時候,天雄節度使羅紹威恨田承嗣強盛,聯合朱全忠殲滅田氏,結果自己的軍力也大大傷損,受制於人,為此後悔不已,對親吏說:「聚六州四十三縣鐵,打一個錯,不成也。」黃遵憲是借這個典故指清朝割地賠款,是鑄成大錯!
黃遵憲第二次經香港,是1885年(光緒十一年)深秋。是時他三十八歲,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請假回國探親而途經。這時的香港,已被英國侵佔四十多年。這次,他只寫了一首七絕《到香港》:
水是堯時日夏時,衣冠又是漢官儀。
登樓四望真吾土,不見黃龍上大旗。
他抒發的依然是對國土淪喪的感嘆:山川日月依然是堯夏時代的,人民穿戴的還是漢人的服裝,登樓四望,確是中國的國土,可是飄揚的卻不是大清國的黃龍旗!
歷史往往充滿吊詭。黃遵憲寫下這首七絕的七、八十年之後,香港的地位變得非常特殊,她甚至被為政者「長期打算,充分利用」,情願繼續「不見『五星』上大旗」好一段日子。也幸虧這樣,香港避過文革浩劫,成為東方明珠,產生梁羽生、金庸、李小龍等等這類不可能在國內產生的一代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