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998092
  • 博文数量: 4598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9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8)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9-02-24 07:38:29

 
  偶然翻開一本舊雜誌,《中國音樂》2001年第二期,內裡有一篇徐立翔寫的「工尺譜的非精確性與『大音希聲』的美學精神」(頁4449),頗有意思。說起來,近期跟一些早年一起玩中樂的朋友聊天,他們有不少開始學起粵曲來,在學的過程裡,發覺真的要學工尺譜,要會唱「工尺合士上」,因為如果唱doremifaso,在音律上是很易唱不對的。筆者雖沒有親身經驗,但卻也是想像得到的。在這方面,工尺譜的效用,真不是甚麼「進步」、「退步」的問題。
 
  至於如徐立翔那篇文章所說的美學觀點,一般人大抵想也沒有想過。這裡試摘錄其中的要點,供網友參考。
 
  人們會問,中國人在幾千年的音樂發展史中,創造了何等輝煌的成就,為甚麼卻沒有創造出像簡譜、五線譜那樣的「精確譜」來呢?是中國古代的音樂家沒有這個能力嗎?是中國人一向重視「模糊」,不重視精確嗎?這顯然與事實不符……錢樂之曾把樂律精確地算到360律,朱載堉的「新法密律」也更讓西方人震撼。而在樂譜方面之所以沒有創造出「精確譜」,而只有像「工尺譜」這樣的框架譜和輪廓譜,當歸因於中國古代的特有審美精神和審美文化。

 

  其一 變化的「無」與「希聲」

  ……所謂「無形」「希聲」並非是沒有、空白,應該是「變化之形」、「變化之聲」,是「活的像,有生命之音」,正是古人講的「神」,是「不測的、無方的、無體的」。中國傳統音樂……崇尚的「大音」並不是停留在某一次的演奏,而是強調樂曲的生命,強調的是每一次表演時的創造過程。同一樂曲的每一次演奏,都是不同的演奏者和特定的情與景融合的產物,是對樂曲的再創造過程,樂曲雖是同一支,卻即時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變化,傳遞演奏者即時的情感與體驗。音樂與演奏者的生命同在;與他們的血液同流。這樣有生命的音樂才是最美的,或說人們心目中的「稀聲」。

 

  其二 「希聲」在譜外

  ……樂譜作為記錄音樂的一種符號,它記錄的是音樂的「體」或「形」,充滿絕妙變化之「希」是決定樂曲是否「大音」的關鍵,如果用有形的樂譜來固定這無形的「希聲」,就是藝人們講的「死」,曲死將「不活」,不活而非「大音」。

 

  無形的、活的、變化的「希聲」是一種非確定性的東西,要對充滿絕妙變化的「大音」加以認識,要用有形的譜來記錄,首先必須抓住其有形的、確定性的東西,上升到對其整體功能的認識,因而選擇能把握整體功能的記譜。工尺譜從整體上把握音樂的框架,刻劃出樂曲的骨架,使千變萬化的樂曲在變化中有宗可尋……人們演奏時,能真正游刃於「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守法至嚴則出其法度至縱」等主客體相融之藝術天地……與其說工尺譜是古人對音樂的「記錄」,不如說是對音樂的「表現」……表達了他們對音樂的一種理解,或者說,一種理想。這種理想,正是人們所說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就是「空白」的藝術。

 

 

 

 

 

 

 
 
 
 
 
 
 
 
 
 
 
 
 
 
阅读(3095)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