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02-24 07:38:29
其一 變化的「無」與「希聲」
……所謂「無形」「希聲」並非是沒有、空白,應該是「變化之形」、「變化之聲」,是「活的像,有生命之音」,正是古人講的「神」,是「不測的、無方的、無體的」。中國傳統音樂……崇尚的「大音」並不是停留在某一次的演奏,而是強調樂曲的生命,強調的是每一次表演時的創造過程。同一樂曲的每一次演奏,都是不同的演奏者和特定的情與景融合的產物,是對樂曲的再創造過程,樂曲雖是同一支,卻即時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變化,傳遞演奏者即時的情感與體驗。音樂與演奏者的生命同在;與他們的血液同流。這樣有生命的音樂才是最美的,或說人們心目中的「稀聲」。
其二 「希聲」在譜外
……樂譜作為記錄音樂的一種符號,它記錄的是音樂的「體」或「形」,充滿絕妙變化之「希」是決定樂曲是否「大音」的關鍵,如果用有形的樂譜來固定這無形的「希聲」,就是藝人們講的「死」,曲死將「不活」,不活而非「大音」。
無形的、活的、變化的「希聲」是一種非確定性的東西,要對充滿絕妙變化的「大音」加以認識,要用有形的譜來記錄,首先必須抓住其有形的、確定性的東西,上升到對其整體功能的認識,因而選擇能把握整體功能的記譜。工尺譜從整體上把握音樂的框架,刻劃出樂曲的骨架,使千變萬化的樂曲在變化中有宗可尋……人們演奏時,能真正游刃於「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守法至嚴則出其法度至縱」等主客體相融之藝術天地……與其說工尺譜是古人對音樂的「記錄」,不如說是對音樂的「表現」……表達了他們對音樂的一種理解,或者說,一種理想。這種理想,正是人們所說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就是「空白」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