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8-10-16 08:07:27
事實上,上面那兩首《臨江仙》,若不說明作者所處的年代,誰會想到那是出於當今香港人的手筆,真會以為是清代或以前的某個文人所寫的。
恕筆者大膽說一句,寫這兩首詞的,以及做為今次比賽的評判的,都迂腐得很,他們不錯熱愛舊體詩詞,但所想所做的,實際是在坑害着舊體詩詞,扼殺它的重生。至於那些自以為摩登新潮而不屑一顧舊詩詞這種體裁的人士,器量識見更有問題,不說也罷!
據知,今年區域市政局舉辦這個比賽,所收到的比賽作品,近八百首。一個宣傳不多的比賽,能收到這樣數量的作品,實在不能算少了。足見喜愛寫舊體詩詞的人還很多!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忽略這種「舊瓶」文化。
對於酒徒來說,不管新瓶舊瓶,內裡裝的是陳年佳釀就是好。但藝術創作可不能這樣,無論你如何仿製陳年佳釀,都不是真的,裝進了舊瓶也不會使這「假」酒價值立刻冒升。藝術創作最重鮮明的時代精神面貌、強烈的個人特色。寫舊詩詞也一樣,筆者不反對用字要「靚」,作品要有意境,但作者身處九十年代的香港,那作品就必須具有鮮明的九十年代香港的精神面貌,才算合格。
又要用字美麗又要有意境又要有時代氣息、個人風格,豈不艱難?那正是給喜愛寫舊詩詞的創作者的挑戰嘛!其實,美就是要主動投入。試想想,蠟燭在古代是多麼尋常之物,但「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別》)又是何等淒美,可是,到今時今日如果還要寫蠟燭才覺得是用字典雅,那不是迂腐是甚麼?!生於現代的創作人,應該勇敢發掘諸如天地線、閃卡、卡拉OK、電腦、地下鐵等等等等現代事物的詩味與詩美,那才不愧是個現代人,也只有這樣,才是真真正正的提高了對中國語文運用及韻文的欣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