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内地的音乐刊物《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读到杜亚雄和蓝雪霏两位音乐学者的文章,内容同样涉及我国的音乐教育的大问题──其实也是老问题──音乐一开始就以「非母语」教学,而大环境则使莘莘学子无法接触我国传统音乐。既是老问题,真怕成了老生常谈,听得让人麻木。而正因为它容易让人麻木,还是该每过些时候,提他一提。倒不知何年何月,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不会「忘本」!?
……我们的音乐教育不以母语为圆心,而以欧洲音乐为圆心,教学中的其它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圆心所画的,直径不等的同心圆,连中国传统的音乐教学,也必须围绕着这个圆心才能进行。我国学生在学校中首先学会「do、re、mi、fa、so、la、si」,然后才会被告知「do就是宫、re等于商、mi为角、so相当于征、la和羽对应」等。他们学会了欧洲音乐中的节拍、节奏后,教师才给他们解释西洋音乐中的「强拍」、「弱拍」分别相当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板」、「眼」,流水板相当于四一拍,一板一眼相当于四二拍,一板三眼相当于四四拍等。且不论这些所谓「相当于」是否正确,其结果是使欧洲的音乐语言成了许多中国学生的音乐母语,他们也只能站在欧洲音乐的立场上来认识和审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我国专业音乐界及音乐教育界中的有些专家对此种奇特现象不仅见怪不怪、熟视无睹,而且认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就应当以欧洲音乐为母语,舍此就没有别的办法……
杜亚雄「世界音乐教学应与母语音乐教育相结合」《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页25
本人承担某地方音乐院校《中国民间音乐概论》课本科、专科教学经年累月。每一年开课伊始,当你踌躇满志地登上讲台,你就会伤心地看到学生不远不近地躲着你──偌大的教室,前座空空,后座则排排爆满。再一走下讲台「深入民间」,就可发现有些后座者某然图谋不轨──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不是讲话就是做其它作业。正像一位同学在讨论课中谈到「爱」与「恨」两个相悖的概念时坦而言之:「民间音乐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讨厌,没来学校我也不知道那叫民间音乐!我们大部分在城市长大,没有接触怎会爱呢?……民间音乐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睡眠食欲。对民间音乐不喜欢对自己的民族没信心,怎么谈得上『爱』呢?」
从期末课堂讨论中的学生发言,更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现代化」语境下中国传统音乐面临的「失语」到了实在不可以不引起所有有关方面的重视……
学生六:「不过我们这年轻一代普遍不喜欢民间音乐,……不只是自身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其二,就是教育体制问题造成的……中小学不重视音乐教育,大学则过多地介绍了外国音乐。」
学生七:「我国农民音乐的前景还是光明的,只是它被严重地忽略了……电视台、广播里都让流行音乐覆盖了,音乐院校都让西方音乐给吞噬了,所以要是没人整治这一难题,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根本无从了解它,更何谈还要继承透发扬这一产业呢?」
……
蓝雪霏「『现代化』语境下的民间音乐教学应对」《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页147、148
说到杜亚雄先生,近年来他先后编写过几本有关中国乐理的书籍,如《中国民族基本乐理》、《中国传统乐理教程》、《中国乐理》(与秦德祥合着)等,每本都比前一本有很好的改进。但是,却不知道到甚么时候,这些教材才能为中国音乐教育所应用,让中国孩子从小得以在「母语」的语境里接触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约略记得杜亚雄先生以前说过类似的话:中国孩子以西方音乐理论来学音乐,结果只宜去听贝多芬或者是西方的流行音乐,却没法领略京剧、评弹以至江南丝竹等的中国音乐的美在何处!现在,这种状况依旧,全没变过!
阅读(6299) | 评论(35) | 转发(0) |